重游厦门记事

  • 2010年08月11日
  • 群贤文苑
  • 作者:张锦辉(1961级外文系)
  • 浏览次数:

  2004年5月底,我由家乡上杭返京路过厦门, 特地逗留两天,就想闲逛,走访亲友和商议老同学聚会事宜。
  我乘车到轮渡,时间有富裕,就在附近信步顾盼,欣赏江面和两岸的美容新姿,然而一声汽笛声,又勾起当年我由崇屿乘汽轮在此上岸后,直往厦大报到的情景。。。。。。回想往事,真是弹指一挥间,而今,却期待翻开毕业四十周年聚会的新页,于是提步走向鹭江宾馆。
  在陈纯华同学热心组织下, 一群厦大校友到此宾馆早茶聚会。在这里, 我见到了八位致力于厦门和国家建设的老同学。 其中有一半, 我三十八、九年一直未见面。大家因工作在身, 过去也难得聚合一起。 因此, 彼此见面, 都难免阵阵惊讶, 感叹。经悠悠岁月,历几度沧桑,当年的青春容貌全都被磨去,大都白发苍苍了。我想在街上碰见都不敢认了。有的活力弱了, 有的耳朵不好使了, 不知不觉步入了老年行列。
  不过, 各位事业有成,大都已退休,又逢国家昌盛,过上自由安定的生活了。如今大家难得一见,挺开心欢愉的。于是, 我们一番叙旧说新,七嘴八舌, 问长问短, 交换了诸多信息。中心话题是了解其他同学现在何处, 境况又怎样? 遥想当年匆匆离别,全班五十多位同学,分散在祖国各地和海外,我们十分希望再重聚一堂。多年同窗,无论轻重,都有一份难忘的情谊。为此,我们进一步探讨了2006年毕业四十周年聚会相关事宜。大体确定会期落在秋天, 地点定在母校厦大, 会费采取AA制, 鼓励自愿赞助。 此外, 还推举三位牵头人以及厦门、香港、福州、北京等主要地区的联络员, 以便此后更好开展聚会的筹备工作。
  会后,我在民旺侄陪伴下,走街穿巷,进出店铺,也颇有感触。
  大凡城市,特别是名城,多少都有地方风味,有好吃的。念大学期间,我同学说,思明南路的许多小吃、中山路黄则和店的花生汤,都颇有风味。那时, 我只能听他们说, 口袋无余钱,多次经过,也没能进去喝上一口。如今, 这些店的顾客比当年更多了。我也总算如愿以偿了。但花生汤和小吃,似乎都没有当年所馋的美味,不知本来就这样的,还是我的口感变麻木了。
  要说好吃的,厦门确有许多地方风味可数。不说豪华宾馆和高档餐馆里的佳肴美味,就说普通百姓喜爱吃的,如海蛎煎、烧肉棕、炸五香、炒果条、芋头糕、油葱果、海鲜面等。近年来,随着到厦门打工的人增多,其他地方的特色饭菜,也跟进了这个城市,如上杭、长汀、武平等地的客家风味、福州的厨艺、沙县的小吃等,应有尽有。
  同内地其他城市一样,新建许多高楼大厦,店铺的美雅装潢和商品的丰富多样,远胜过历史上任何时期。市场上,地方果品、时装和海产比北方便宜,其它货价大同小异。而让人感到突出的是,在市区街道上,几乎看不到丢弃的塑料袋和别的垃圾。让人厌恶的随地吐痰等不卫生、不文明的现象,也少见。我几次乘车都有人主动让座。至今我还想起2002年由公共汽车终点站到厦门机场的路上,我提包步行,不一会儿,一辆小车在我身边停下,一位驾车的小伙子热情地说:“大爷,我载您到机场吧,不收费的。”因时间宽裕,我喜欢步行,十分感谢他的好意。外来人到厦门不难感到市容整洁、美观,市民文明礼让。这不能不想到,这些看似平常事的后面,有不平常的推动力,以及付出的艰辛和有效的管理工作。文明的言行受人尊重,文明的城乡更得人喜爱。
  离开厦门前,朋友邱仲潘先生说,尼克也会到火车站送行,我再三谢绝,他们还是来了。尼克先生是位法国的飞行员、画家,找邱君商谈布置他的画展。我们就在此情况下认识的。他是一个很风趣的人, 会说几句汉语。 我叫他” 老外”, 他叫我”老内” 。交谈中,我们走进非洲,都曾在那里工作和生活过一段时间,对迷人的非洲风情颇有体会。他喜欢流动的生活方式,凭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艺术视觉,分别在非洲和亚洲挑选了人文和风景俱佳的两个城市轮换居住。当今世界,这种生活方式,对一部分人说来,也许是追求的一种时尚吧。
  临别,他送我一本美国人潘维廉先生写的《魅力厦门》(潘教授在厦大MBA教育中心任教多年),并且在书的封里,像孩子似的,画了一列由厦门开往北京的大火车,给我留下幽默的情趣和回味。他说和潘维廉同感,喜欢厦门这个花园城市呵。看来他已有意要把厦门列作第三个居住城市了。

                                        2004年6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