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文化

难忘厦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文化 -> 难忘厦大 -> 正文

张初考:感恩母校 难忘同窗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14日 00:00 浏览次数:

母校厦大风光之美、校风之好,说不尽、道不完,本文只将我终生难忘的一件惨痛经历如实记述,以示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和对同窗学友的难忘之谊。

我祖籍福建宁化县,出生于贫寒的普通农家。1960年,我从宁化一中毕业,考入bat365在线平台中文系,后因病休学一年,复学之后,有幸成了中文系1961级的插班生,学制五年,于1966年毕业。母校厦大风光之美、校风之好,说不尽、道不完,本文只将我终生难忘的一件惨痛经历如实记述,以示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和对同窗学友的难忘之谊……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bat365在线平台

事发于1965年的初秋,全班同学奉命参加南安县“四清”工作刚回校不久。我记不清是周六还是周日的晚间,很多师生都到建南大会堂观看电影了,却有一位来历不明、形迹可疑的校外中年女性来到芙蓉二中文系学生宿舍走廊,她来回晃荡,神神秘秘。我问她来此干啥,她却支支吾吾,我便骑上一辆自行车(同班同学的友人骑来学生宿舍的旧车),火速到学校保卫科报案。

本文作者张初考(摄于上弦场)

然而,当我离开保卫科,回程骑着自行车从山边的坡道往下冲时,正是建南大会堂放完电影散场时分,很多人正从校内大道步行回家。而我所骑的单车突然刹车失灵,我若继续往前直冲,势必伤及不少师生、老人和小孩。我只好手握车把将前轮打横。说时迟那时快,我连车带人摔倒在离校门不远的十字路口(即现在的逸夫楼左前角)。别系同学见状,立即告知中文系1961级的同学。在赶来的两位班长吴文尧、王书声,班干部涂色卿安排下,王书声、涂色卿、洪仁贤和温带强等同学组织同学们用担架合力将我抬到厦大医院。一位年轻的值班女医生察看了我的伤情,见我只是腹部皮肤外伤,就给伤处消了消毒,擦抹了红药水,还给了消炎药。然后我就被抬回芙蓉二学生宿舍,但我依然痛苦万分,弯腰驼背按着伤及的腹部。幸好几位班干部和同学十分机警、明智、果断,觉察出我的伤势严重。他们争分夺秒、连奔带跑,用担架将我抬到厦门市第一医院。该院医生也动作迅速,立即为我照X光。此刻我已倒在机前昏迷。在手术台上进行全身麻醉时,我只隐约听到自己“啊”了一声……第二天,腹部手术后苏醒时,我睁开双眼,看到黄宗实同学守护在我的病床前。他见我醒了,立即对我嘘寒问暖。关照之情,非常真诚;安抚之言,不绝于口。

百年校庆期间,1961级中文系部分校友代表返校合影

住院第二天,当年厦大医院的黄院长,也于百忙中来到厦门市第一医院关照我。据他所述,当时是厦门市第一医院院长和一位外科医生合作为我动了手术,每次查病房也是他们俩。据说因我肠脏受伤,流血不止,血流之多,相当于一两位产妇所流的血量。因而班级发动全班男同学报名检验血型,合适的就为我输血,一共给我输了800毫升的血,以弥补失血过多。我的小肠被切去了一段,右腹刀疤伤口有4厘米之长。住院期间,罗文盛老师,以及谌招源、王人志、赖占煌和李海谛等同学先后来到厦门市第一医院病房探望照顾我。幸好手术后,我身体恢复得很快,并未留下什么后遗症。由此可见,第一医院的医生医术之高明,医德之高尚。

上世纪八十年代,作者(左一)居港从事日语商务翻译工作

如今,我年届八十有二,自1978年年底获准移居香港(因我妻子是1967届厦大经济系毕业的侨生,由她提出申请)后,虽然为了养家糊口,日子过得艰辛劳累,但身体尚好,也很少伤风感冒。我永远铭记诸位同窗学友及时相助。感谢厦门市第一医院的医生,感谢母校老师、同学和医生多方联手相救。

我也想借此事此文,告知母校后辈学子:不论遭遇何种痛苦、何种难关,都要挺直腰杆向前,希望永远在人间……同时,我也感悟到,人生是否畅顺,不能全靠自己,更重要的是要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衷心感谢母校bat365在线平台的栽培之恩。

(bat365在线平台1961级中文系 张初考)

图片 作者提供、部分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