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群贤文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群贤文苑 -> 正文

1977年的福一中高考补习班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08年08月15日 00:00 浏览次数:

1977年10月,当时我在顺昌县仁寿公社上白大队插队劳动已2年多了。一天清晨,正要扛着锄头去出工,却从大队的有线广播里传出国家将于当年12月正式恢复高考的特大消息,知青点里炸开了锅,大家纷纷放下锄头,在知青点前的土坪前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但一阵激动过后,大家都很茫然。我们这一拨人,60年代中期上的小学,但那时文革风暴正轰轰烈烈地席卷祖国大地,我们在手臂上贴块“红小兵”的袖标,跟着大一些的哥们瞎折腾开来,没正经上过几天课,小学、中学阶段都取消了考试,取消了留级,老师不敢教,学生不愿学,三天两头上工厂学工,下农村学农,进部队学军,数理化基础没掌握多少,中学4年就稀里糊涂地毕业了,奔向广阔天地炼红心。尤其是我,1969年就随父母下放到农村去,基础十分薄弱。正当我等既激奋又茫然时,家里来信了,说是我有一位在省工商联的亲戚搞到一张福一中高考补习班的票,十分难得,要我马上设法请假回家参加补习,准备高考。

那可能也是文革后福一中首开记录的第一期高考补习班,为期2个月,每天晚上在市侨联大礼堂上课,听课约有200多人,多是知青、工人及社会各类考生,秩序井然,侨联工作人员负责维持课堂秩序,查看入场听课证及打扫卫生等,不知有无报酬,但看得出他们非常高兴与尽责担任这些工作,因为高考中断11年后突然恢复了,大家都很兴奋但又不知结果究竟会怎样。教师全是一流的,数学是林碧英,语文是陈日亮,化学是陈明芝,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年龄悬殊很大,有的40好几,胡子一把,有的应届生不满16岁,我是请病假从农村赶回听课,有的是下班后从城门郊区赶来的。老师们是拼足了劲从基础补起,使劲地教,学生们求知若渴,拼命地记、使劲地学。有天晚上,陈日亮在讲《最后一课》,突然停电了,工作人员马上点上蜡烛,陈老师在烛光前继续讲课。他在教我们写作文时,在黑板上写个大大的“我”字,讲到不论写什么题材,最好都要联系自身经历、自身情况、自身感受来写,切忌假、大、空。林碧英的数学课可谓触类旁通,她出的综合题往往有多达10种解法,而最具捷径的解题学生们往往看不出,由她在黑板上解出后大家豁然开朗,并且难以忘记。2个月很快过去了,补习班就要结束了,林碧英老师对各类数学题进行综合归纳,精选出几类题让我们反复练习,当年1977和1978年的考卷上的都出现她给出的题型,与她所出的题相差无几,只是略有差别。考后我们都惊诧,福一中的老师神了,会猜题,这一说法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开来。其实,老师们诚恳地说,这些是他们几十年教学的结晶,是经验总结,每个老师都说过,我们没那么大本事会猜题。1977年,我在顺昌埔上第二考场参考,但没考上。再经一番努力,1978年秋季考入bat365在线平台生物系。

历史性的恢复高考,使我从田野走进校园。1978—2008,30年过去了。2007年我陪女儿参加高考,带上1978年的准考证,仿佛见证恢复高考30年的历史性变迁。回想1977年参加福一中那期特殊岁月里的高考补习班,还些鲜活情景还是那么令人难忘。

父女两代时隔30年的准考证,见证恢复高考30年的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