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教授郭祥群:给学生鞠躬的国家名师

  • 2007年10月24日
  • 师德风范
  • 作者:记者 佘峥 通讯员 王瑛慧  厦门日报
  • 浏览次数:


昨日,从北京返回厦门的郭祥群接受记者采访。(潘万华 摄)

  昨天下飞机后,面对迎接她的媒体,党的十七大代表、厦大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郭祥群不停地解释:我不可能因为当了党代表、开了党代会后就变得高大起来,我还是很普通、很普通的人。

    初次上讲台哆哆嗦嗦

  郭祥群的低调,并不是矫情,而是她个性使然。这位国家名师奖的获得者原本最怕的就是当老师——她天性羞涩、不善言辞,一想到要在众目睽睽下讲话,她就痛苦。

  1982年郭祥群从厦大毕业并留校任教,她接到留校的通知,突然想起一件事:既然是留校任教,那么,就意味要给学生上课。她说,我最好能终日躲在实验室做实验,不过,这不可能。她只好哆哆嗦嗦地走上讲台,上了第一堂课,下课后,听课的老教师悄悄朝她眨了眨眼睛,表扬说:讲得很不错!

  郭祥群悬在半空中的心,终于放回了原位,而且雀跃不已,如同暖流的评语让她有了自信心,帮助她逐步克服上课恐惧症,也使她在2003年获得全国“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每周到漳州校区为本科生上课

  直到现在,这位大名鼎鼎的博导还在为本科生上课——每周,郭祥群辗转车船,到厦大漳州校区为大一学生上《分析化学》,这让不少人感到吃惊,不过,温和的郭祥群对人们的这种反应总是表现出明显的不高兴,她说,老师不上课,那还算老师吗?

  她教了二十多年的《分析化学》,但是,即使是到现在,每次上课前,她都会像新手一样认认真真备课,郭祥群说,现在是知识爆炸的年代,学科在不断发展,学生的知识需求在不断变化,教案当然也要变,才能将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最新理解、本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引入教学。她说,如果每次上课,没有新的东西给学生,我的心里总会忐忑不安。郭祥群的这一毛病,被学医的女儿“诊断”为“教学强迫症”。

  这位名师的价值还在于:她始终用启发的方式教学生。郭祥群认为,老师的作用就像酶催化反应中的酶,起到的是催化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与交流。所以,郭祥群总是对学生说,不要对我期望太高,我不会把什么东西都讲透的。

  这种方法让学生筋疲力尽,最终却受益无穷,厦大化学系学生白水刚说,她总是让我们带着疑问去听课,等到答案找到,大家长舒一口气的时候,不知不觉中我们就掌握了知识。

    “有些学生被我训哭过”

  毫无悬念的是,她是位严厉的老师。“她凶吗?”她的研究生被记者问到这个问题,大家不回答,看着她笑。郭祥群鼓励学生们说出真话,她自己承认:“我是很凶的,有些学生还被我训哭过。”

  传说厦大化学系老师中有几大“杀手”,郭祥群是其中之一。她的学生说,别的老师要么考试,要么就交论文,但是,郭老师却首创考核方法:既要考试,又要交论文,还要做PPT,上台演示讲解。后来,这些方法也被其他老师采用了。

  不过,郭祥群仍然是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一方面,年轻的学生最终明白,老师的严格要求是为了他们更快更好的成长,另一方面,他们知道,他们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

  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每次下课,郭祥群都要对学生鞠一躬,说上一声“谢谢”,她因此被誉为“给学生鞠躬的老师”,不过,郭祥群并不喜欢人们给她戴的这顶“高帽”,她说,学生来听你的课,向他们说声谢谢,这很正常。

    “我给校长打三份工”

  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七大,可以肯定的是,这位党代表过去的五年,被工作塞得严严实实。郭祥群经常会开玩笑地说:我给校长打三份工,除了教学,还要搞科研,此外,还有行政工作——她是厦大研究生院副院长。

  身兼三职,再加上追求完美的个性,郭祥群的压力可想而知。只有很少人知道,她曾经是位很棒的篮球运动员,但是,上次是什么时候摸到篮球,她已经记不得了。现在,这位曾经的体育爱好者只能利用看电视新闻的时间在跑步机上跑步,她偶尔也能看些小说来消除疲劳,但是,除此之外,就没有了,只有工作。

  对于一位科学家来说,最大的“损失”可能还是原本可以用于科研的时间被“分流”给了教学和管理。但是,郭祥群是位乐观的人,她说,教学、科研和管理还是有一些交集,譬如,如果不接触科研前沿,你就只能是个死板的教书匠。

  不仅对工作,这位党代表一直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名誉。在被问及十七大后准备要开展的工作时,郭祥群说,感觉责任更重了,但是,她说,有些事不是要怎么说,而是要怎么做。

  这位有着将近三十年党龄的党员说,该怎么干,还得怎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