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先师,寄语新秀

  • 2007年09月11日
  • 群贤文苑
  • 作者:明月千里
  • 浏览次数:

  1977年恢复高考,我是闽北知青考生,加入了文革后首次恢复高考的庞大考生群体中,但未能如愿。1978年才考入母校生物系,入学迄今不觉近30年矣。在母校温暖、美丽校园里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宛如点点星辰,有些已无所忆,黯然湮灭于岁月云烟,有些却依然闪烁着永恒光芒,照耀着茫茫前路。
  ●缅怀先师
  母校生物系有许多品行高尚、学识丰厚、关爱学子、师德优秀的好老师,系办主任蔡绵绵、辅导员史老师、牛书记、杨书记都给学子留下深深印象。而几位德高望重的知名教授更是令人难忘。
  汪德耀,曾任厦大校长,德高望重。刚入学时,由于生物系有些教师都尊称他为“汪先”,为何这样称呼,我们不了解,但可以看出称呼时饱含敬重之情,汪老总是含笑作答。不久,许多77、78级同学也随其他老师那样称他为“汪先”。以至毕业数年后有次到北京出差,遇一77级系友,正欲投考汪老研究生,仍口口声声称“汪先”。汪老早年就学于著名的法国巴斯德研究院,那是世界“微生物学之父”曾经工作的地方,也是近代细胞生物学发源地。有次实验课,老师小心翼翼地从标本盒中取出一张观察细胞质的教学片,告诉我们那是汪老当年在法国制作的,是系里的“珍宝”。汪老任校长时曾与学生同台演话剧,上课声音宏亮,国语标准,同学们公认听其课是莫大享受。在学期间,厦门晚报曾连载汪老与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通信摘登,我们极感兴趣,中午午休时大家都争相阅“信”。2003年,汪老百年诞辰,生物系举办专题活动,我们曾特意返校参加,先师已逝,风范长存。
  唐仲璋,寄生虫学家,父女双院士,佳话长传。抗战烽火岁月中,他携师母深入福清血吸虫重疫区,首次明确了福建流行的血吸虫种类,为解放后“送瘟神”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唐师母是唐老师的生活伴侣更是得力助手,唐老许许多多准确、精细的寄生虫图谱都出自她的手笔,令人叹为观止。唐老福州口音较重,上课时感觉用国语表述不流畅时就干脆直接讲英文,但有时不觉脱口夹入几句地道福州话,我们几位来自福州的学生心领神会,暗自发笑,但外地学生常面面相觑,后来唐老上课,外地同学都愿与福州同学坐一块。上世纪80年代,医卫界有些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曾提议要在福清东张水库边立一尊唐老铜像,以永远缅怀他为消灭福建血吸虫病的巨大贡献,但因当地有所顾忌而未能实现。后来,我们拍摄一部福建消灭血吸虫病的专题资料片,首先想到应先拍唐老。他那天非常高兴,整理了许多资料接受了采访,但片子制好后他却永远无法看到了,看着片中他的音容笑貌,大家都非常难过,为人民做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学子们更是终生难忘!
  黄厚哲,77、78级就学期间,他是系主任,黄老曾教授我们普通生物学,他讲课条理清晰,论说严谨,从不拖泥带水,鼓励学生有问题应当场提问。1981年,厦大60年校庆期间,他邀请一位女院士前来做学术报告,整场报告期间他始终站立在讲台边上,并且亲自为报告人擦黑板(当时投影还很少见),那位报告人显然比他年轻,几次劝他到台下就坐,他都不肯,他那种对学术的敬仰之情让全场学子极为震撼,真是一场无形的身教。
  林鹏院士,红树林之父。林院士虽然没教过我们,但他对植物学的博深造诣,他曾多次申报院士的不懈努力,他力主保护好各地红树林的果敢事迹,都令我们深为感动。他今年不幸去世的消息我是在网上看到的,并在“福建环保志愿者网站”上开辟的追悼专栏上留言:“我们无比尊敬的红树林之父,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他要远行去何方?蓝色海洋中的红树林永远陪伴他,翱翔万里云天的白鹭啊,永远歌唱他”。
  ★寄语后学
  随着母校77、78级校友返校活动日益临近,相关活动正有条不紊地展开着。暑假期间,
  有2位小学妹到我单位采访了4位77、78级老校友,大家相谈甚欢,并合影留念。我们很惊喜,母校仍然惦记着我们这些30年前的老校友;我们很感叹,30年间,祖国已经发生沧海巨变,母校越更强、更美;我们也有些无奈,岁月无情,感觉自己有些老了,不论是学识还是年龄,尤其是面对当今在学的众多新秀,学弟学妹们,我们能说的是:
  ⊙你们很幸运,出生在全面改革开放的社会中,生长在明媚的春天故事里。求学不易,就业很难,人的一生,经历了漫长的求学之路后,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时光也就那么匆匆数十年,少数人能延续的更长一些。大学毕业头10年,大多数人还不能真正发挥很大作用,对理科学生而言,更须有一段数年的专业定位和适应期,尔后才能逐渐施展才华。只有少数人能迅速适应并施才。因此要有思想和心理准备,大学所学,只是取得一支能打开成才之门的钥匙,如何攻破道道难关,所学为我所用,服务于民,还要花费真实努力。不要期待社会会象父母那样为你准备好一切,而要更多想着自己应如何尽快适应、融入当今社会。学会做人,与人良好相处,保持高尚品行,服务社会,将是一生重任。
  ⊙不要拒绝平凡岗位,学习尊重平凡工作。我们在长期受精英式教育中,总是崇尚伟大,崇拜辉煌,但大多数人面临的多是平凡和平淡。对理科学生而言,更要学会尊重平凡,在技术岗位上风风火火,风风光光的事总是很少,缺乏韧性,不能安于平淡,不可能成功。确是如此,你不会做最基本的技术工作你可能就入不了行,永远被同行排挡在专业门外。
  ⊙对生物系学弟学妹而言,可选择的专业岗位很多,高校科研,工业的食品、制药、检验检测、农业的科研、育种、遗传、畜牧、昆虫、栽培,医药卫生、生物治疗等等,但在选择工作时一定要根据自己兴趣来选,尽量不要选择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工作岗位,即便这些岗位待遇较好,也应慎重考虑,因为一旦你折腾数年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再换个岗位,那就大大影响你成才的步伐了。现在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也不一定盲目求新,学以致用,在实际工作中,尽量去寻求最简单、最直接的求证途径。
  如果说77、78级校友较为刻苦、朴实,社会阅历较多等等,我相信这是现实,但那是那个时代客观造成的,非我辈刻意求之,是迫不得已的。我们到广阔天地炼红心,脱胎换骨,当时我所在的小村不到200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当时当地最好的岗位是代课教师和大队会计,当时我曾想能让我干这行当,也就心满意足了,人的理想有时就这么现实和简单。现在的学弟学妹们,尤其是出生在大城市里的独生子女一代人,生活条件甚好,经历磨炼较少,我想这是两代人之间较大的不同。青出于蓝胜于蓝,长江后浪催前浪,这是客观规律,母校也必然是一代更比一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