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之一世纪的历程――纪念合肥厦大校友会廿五周年

  • 2008年05月16日
  • 群贤文苑
  • 作者:李正修
  • 浏览次数:

  1982年的五一节,合肥逍遥津公园的草坪上围坐着十几个中年男女,他们曾经同饮过鹭江水,又在“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校训熏陶下,于今相聚在合肥的厦大校友们,认为应当有个组织,起传递母校信息,联络感情的作用。于是合肥厦大校友会就正式成立了。
  从那时开始,队伍一天天地扩大,从几十个发展到一百多个校友,增添了许多新鲜血液。每年至少有一次在母校校庆前后举行庆典活动。
  第一次我们相聚于安医大附属医院的大饭厅内,谈论着母校的发展,如何筹备活动基金等问题。忆起五老峰的朝霞,芙蓉湖的落日,群贤楼的暮色,南普陀的钟声,回忆无穷。我们唱起那难忘的“自强,自强,学海何茫茫……”的校歌,仿佛又回到了青年求学时代。
  我们曾多次在安徽农学院聚会,聆听茶圣陈椽教授讲述为中国茶业发展所付出的努力。老校友缅怀韵味古城长汀的厦大,古朴雅致的三元阁,芳香幽静的梅林,博学而勤奋的萨本栋校长,使大家又一次感受到母校的传统教育。
  我们也多次相聚于安徽省博物馆。曾邀请马鞍山的陈公任和林道夫两校友参加我们颁发礼物的活动。也在这里欢送过李娟夫妇,潘小培和郭养法校友返榕工作。我们和福州厦大校友会有了较密切的联系,并由此而和美、加及其各地校友会的联络,并互送贺卡。
  我们曾在安徽大学的小教室里,欢送外文系陈华教授回母校执教法律的小型告别会。我们还欢聚在经济技术区的安徽大学校园。在二十多亩的高楼大厦中打转,看到那灰白色调的青砖黛瓦的徽派建筑群,不由人想起石头结构的囊萤、映雪和建南大礼堂等闽南特色的母校校舍,这些伴着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建筑来。
  有一年,我们夜里聚集在安徽气象台,大雨滂涛,校友们还是冒雨赶来。少年听雨鹭江畔,壮志豪情意气发,今夕听雨肥水滨,饭余茶后话当年。
  为了满足广大校友走出合肥的要求,第一次我们到了董铺水库科学岛的中科院合肥分院。我们参观了热核聚变的托合马克装置和激光打靶设备。岛上的风光使人联想起鼓浪屿的新生院,日光岩的日出奇观,小路旁的优雅钢琴声。
我们登上了挺拔秀丽的天柱山,爬行于神秘的山间岩洞之间。在马鞍山的采石矶瞻仰李太白的遗风,走过沿江的栈道。在万佛湖的许多小岛上,观看大大小小不同姿态的佛像。今年的4月12日又游太平县的花亭湖及怀宁县的新县城。每年的活动,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又是一个舒适而潇洒的旅游。
  我们举办过校友子弟夏令营,得到母校支持,他们住在留学生宿舍,领略花园城市的美景和依山傍水的校园,了解他们父辈学习与生活过的地方,为他们将来升学提供一个理性的选择。
  我们深切悼念陈椽教授,周楠教授、杨家英高工、傅培浩高工、陈涵和副教授和颜纯瑞统计师等。他们勤勤恳恳工作,直到走到人生尽头。为了支援新合肥的建设,从全国各地的厦大校友纷纷前来。开始时校友中以闽籍居多,他们多有台海关系,所以校友会得挂靠省侨联。以后校友们来源有很大变化。原来校友有的移居海外,或求职南方各地。而皖籍校友多为报效家乡而返回原籍。经多年酝酿,联系了全省各县市的校友,决定成立安徽厦大校友联谊会。
  25年来,在理事们的努力下,校友们大力的支持下,我们做了些应当作的工作。如穿针引线,排忧解难,探望病老校友,出了两期校友通讯录。“空回首,多少蓬莱旧事,烟霭纷纷”。展望未来,前程似锦,希望一年比一年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