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林华学长<杨柳依依集》有感

  • 2017年01月04日
  • 群贤文苑
  • 作者:黄欣,中文系硕士生
  • 浏览次数:

 

 

 

 

----(黄欣,中文系硕士生 )

 

 收到苏林华学长的《杨柳依依集》是在十月初。翻开那满溢墨香的书页,苏学长精心写就的一篇篇文字映入眼帘。《杨柳依依集》是苏学长至今出版的第六本文集,该书在保留此前出版的某些篇章基础上,又增加了不少以往从未刊出的文稿及照片,十分具有纪念意义。

与苏学长因今年四月间的厦大校庆机缘相识,已是我的荣幸;又承学长厚爱,多次不吝赠书邮寄而来。虽远隔重洋,这份沉甸甸的情谊却令我感念非常。在细读诸篇之后,小女不揣冒昧,遂对此文集作一简要评述。

 

风云年代,峥嵘岁月

 

“文章合为时而作”,2015年适逢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苏学长因此特意写了《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感》一文,连同早年所写《十四岁时的抗战岁月》一篇,为那段烽火往事做一回忆实录。今日读来,尤具价值。

《十四岁时的抗战岁月》以日记形式详细记述了作者少年时代为避战祸的艰苦流亡历程,读之令人感慨万千。作者曾历经艰险,跋涉于闽东前线、闽北南平之间的崇山峻岭。整整八天的逃难历程,凝聚成一曲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流亡日记,得作者数十年所珍藏。

《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感》一文则全面回顾了1944年9月到1945年9月间,作者就读厦大时在这抗战最后一年的种种经历。从军用机场到厦大博爱斋、从战况转危到最后胜利,作者对前尘往事一一做了纪实性的回顾,抒发了对艰苦岁月的感怀,以及期望世界和平的愿景。

  兵荒马乱的年代、山水跋涉的苦难挫折,使作者的精神品质得以千锤百炼。烽火岁月中的清苦生活,磨砺和塑造了作者的坚韧精神、自强品格。而这,也成为他一生秉持的宝贵财富。

 

鹭岛榕城,往事如烟

 

闽江与汀江,江水涛涛,情深且长;鹭岛与榕城,往事悠悠,如烟飘散。对母校故土的拳拳深情、与旧友新知的绵绵厚谊,始终是苏学长文章的一大重心。

此书收录的《尽瘁厦大的汪德耀老校长》、《怀念黄开禄院长》以及《功在厦大的陈芝美教授》等篇章,都表达了作者对自己青年时代师长的深切怀念与真挚崇敬之情。《梦回闽江滨——往事只堪回忆》一文记叙了作者回返福州时,复寻当年中学校园的经历,带有淡淡的哀愁与追忆往昔的情怀。《丹峰碧水,武夷话窗谊》这篇文章,则是对于当年与厦大校友共游武夷山之情形的实录。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新作《再别鹭江滨——bat365在线平台95周年华诞纪感》一文,专为厦大九十五周年校庆而写成。作者详细记述了今年四月回返母校厦大参加校庆活动的前后过程,对母校的深情热爱、因身为一名厦大学子的自豪之感,跃然纸上。

时光如白驹过隙。流逝的岁月如烟云;那留在记忆中的则会成为长久的怀恋;而用饱蘸真情的笔墨抒写下来的,更将变为永远的珍藏。

 

  赤子丹心,自强向善

 

  从厦大毕业后,苏林华学长经政府选入台湾水泥公司,至此开始了长达59年的“水泥生涯”。几十年如一日,他始终对自己的工作岗位保持着坚守与热爱,也用行动诠释了厦大学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由于公务原因,苏林华学长曾几度做“环球之旅”,在本书中收录的《巴拿马运河话沧桑》、《德意志·德意志》等篇章,都是苏学长因公出国访问的契机所造就的。苏学长将自己的游历之旅与当地的人文历史典故相结合,使文章富有文化意义。

《水泥生涯之回忆》一文更是他对自己一生事业历程的全面回顾。赤子情怀,初心不改,正是对于本务一以贯之的坚持,使得苏学长在事业方面有所成就。他的踏实、严谨、认真和高度的责任感,在这篇文章中可以一览无余。

 “止于至善”为厦大校训中的一部分,代表着厦大人以卓越为核心要义、对于至高境界的不懈追求。苏学长以理工科出身,却能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作爱好,这本身亦是对于厦大精神的一种完美诠释。

  本书在语言方面沿袭了苏学长行文的一贯风格,文风朴实平和,情感真挚恳切,内容丰富,记述翔实。按照国人对于年龄的虚岁算法,苏林华学长如今已年届九十。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言,本书亦可题为《九十感怀》。我写下这篇粗浅的读后感,以表对苏学长的尊崇敬佩之情,祝他身体康健,精神矍铄!

 

-----黄欣(厦大中国语文系2015级硕士生), 201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