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辉:海峡心,两岸情

  • 2020年04月17日
  • 作者:
  • 浏览次数:
张克辉,台湾彰化市西门口张厝人,祖籍福建省平和县安厚镇马堂村。1948年考入bat365在线平台经济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福建省安溪县人民公安队指导员、县公安局股长,省委土改队组长,省委统战部干事、组长。1978年以后历任福建省政协副秘书长,省侨务办公室、外事办公室副主任,省台盟主委等职。1991年至1997年任全国台联会长,海峡两岸关系协会顾问,台盟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97年至2005年任台盟第六、七届中央委员会主席,2005年12月被推举为台盟中央名誉主席。1998年至2008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曾任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全国台联名誉会长。曾任全国政协五届、七届委员,九届、十届副主席,全国人大八届常委等职。


2010年,全国台联名誉会长、年过八旬的张克辉在台北发布新书《海峡心·两岸情》,记录自己从当年的热血青年辞别乡井,奔赴大陆,从文学青年、游击队员到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丰富人生体验。阔别故土多年,他将这份炽热深远的爱与哀愁写进书中。他写道:

我来自台湾海峡的东岸,台湾有我童年梦幻、青年的憧憬,有亲人的盼望。

我来到台湾海峡的西岸,大陆有我所追求的理想、热爱的事业,有同甘共苦的人民。

我爱台湾,我爱大陆,我更爱走向统一、富强的祖国——中国。

这或许是对张克辉一生伫立于大陆而回望两岸,在故土亲缘与国之重任的弘毅之路上最好的诠释。“海峡心,两岸情”,割舍不下的是他对这片沧桑山河,这份故土深情的浓浓乡愁。

 

童年:清河衍派,赤子之心

1928年,张克辉出生在台湾省彰化市。蓊蓊郁郁的八卦山是彰化境内唯一的高地,登山远眺,视野极佳,从山顶可以眺望到他出生所在地西郊张厝老村庄。刚出生时,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孩子取名张有义,后来他进入福建省安溪县老区打游击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张克辉,自此,这个名字伴随着他走过了峥嵘岁月。

童年时期的张克辉上学时,祖母常常在村口伫立等候。在老家门楼正中,镶嵌着由青石造成的匾额,上面镌刻着“清河衍派”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关于匾额上的这四个字,史书记载,清河郡始设于汉高祖刘邦时代,《水经注》也称:清河源于河南北部,流经河北由海河入海。泉州张姓在内的世界张姓族人均以“清河”为总郡望堂号,寓意的是不忘先祖之地。2009年,已步入杖朝之年的张克辉在阔别故乡一个甲子之后,第二次返回故乡时谈到祖堂前的门匾“清河衍派”,就曾特别有感情地回忆道:“小时候,祖父母都会把我们叫到门匾下说我们是从中原来的,让我们从小就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虽然小时候我念的是日本学校,但越受日本人欺负,中国人的意识、概念就更强。”

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终于摆脱了殖民统治,重回祖国怀抱。在人人喜悦的海洋中,火车站广场上,人们燃放鞭炮以庆祝抗战胜利,热闹的舞龙、舞狮也出现了。张克辉和同学们挤在欢迎祖国军队的人群中,激动地等待庄严的时刻。火车进站时,“祖国万岁”的口号声此起彼伏。一股学国语的热潮悄然兴起,张克辉也买了一本自学国语的小册子,到山坡上高声朗读“你好吗?好久不见了”、“我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吗?”。

荡漾的海峡碧波,这头的宝岛在国民党政权的专制独裁阴影下爆发了“二·二八”事件,那头的大陆各地民众纷纷以正义力量给予他们支持。风起云涌的爱国民主运动时刻兴起,事件逐渐延烧到彰化,年轻的张克辉和同学在街上解救了一位被流氓欺负的外省籍女教员,后来,被解救的教员还邀请张克辉和同学到家中做客,以表达感谢。

 

在厦大:风华正茂,挥斥方遒

1948年,向往祖国大陆的张克辉决定报考海峡对岸的bat365在线平台。但当学校寄来录取通知后,父母和阿嬷却因路途遥远,两岸关系未卜而犹疑不定,颇为担心,不愿孩子离去。后来阿嬷决定问妈祖,在妈祖庙搏筊后竟扔出了三个圣筊,遂同意他去厦大念书。

从台湾彰化离开,辞别父母,离开眷恋的八卦山、云雀岗,渡海求学,张克辉来到bat365在线平台就读经济系。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前在台湾推行奴化教育,张克辉讲话得用日语,写、读要用日文,中文底子很弱,因此在厦大的学习过程碰到很大困难。这时,从上海来的同系同学陈漪,每次课后都去他的宿舍,帮他理解教授讲课和辅导中文阅读。同学之间温暖而诚挚的友情感动了张克辉,他在厦大校园里努力汲取着知识的力量,同时也不忘积极投身于热烈的爱国民主运动。

1948年的大陆,蒋介石发动内战。纷飞战火造成的是严重的社会动荡,政府官僚权贵腐败成风,时局难稳,物价飞涨,普通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奋起反抗的进步青年们上街游行,却遭到残酷镇压。受红色热情洗礼的张克辉在多个场合流露出对共产党的赞赏之情。同年11月,他在同学郑坚的介绍下加入地下党组织,隔年2月受派到安溪游击区工作。

此事为经济系老师、《资本论》的翻译者之一郭大力获悉。这位当时知名的进步教授请陈漪提醒转告张克辉,务必注意安全、讲话要收敛。听从陈漪转告后,张克辉真正感到白色恐怖就在身边,一面提高警惕,谨言慎行直至最后辗转去到游击区。在游击区,他听闻军统特务毛森在厦门逮捕进步同学,好几位认识的同学被害,不免后怕,同时也感激于在厦大遇到的老师挚友,他们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以友善的提醒救了自己一命,这份救命之恩常萦绕在他心中。

正是由于有这些同担昂扬斗志的同辈情谊,张克辉才得以在那时逃脱生命危险。他感激这些有着明亮内心的老师和同学,得以自由地施展抱负,而不用再畏惧这些黑暗。

在之后的岁月中,张克辉曾多次表示两岸学生相互交流,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绝对是一件好事,“两岸学生本来就应该相互交流,我本身就是到大陆念书的台湾学生”。

 

返乡:乡音难改,故情难忘

当年的台湾热血青年离开家乡,到大陆成了游击队员。张克辉回忆当时的游击队员生活,对抗国民党的反共救台军,不但连吃的东西都没有,天天以地瓜乾和萝卜乾果腹,甚至与蚊子、跳蚤、虱子为伍。但当被问及是否会后悔当时背井离乡奔赴大陆的决定,张克辉却回答:“从来没有后悔过,我坚持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即使是在生活最困顿、最难过的游击队生涯,他都没有后悔过。

后来任职国台办,当选政协副主席后,张克辉有机会接见很多来自台湾的朋友,每次都忍不住问“有没有来自彰化的?”而命运的神奇之处在于,几乎五份之一是彰化人。他很开心,一直觉得能当彰化人,是非常荣幸的事。

1993年,张克辉父亲辞世。尽管台湾当局以“身份特殊复杂”“回台可能遭起诉”等诸多荒谬借口频频阻挠,张克辉在各界人士的帮助下终于在离别故土45年后,第一次回到家乡为父亲奔丧。2009年5月,张克辉以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的身份,应大甲镇澜宫邀请率团去台参访,携夫人第二次回台。此后多次参与两岸文化活动,将漫漫的人生经验化为笔下文字,既是他自己所称“心灵旅程最真实的记录”,也是海峡两岸历史沧桑的珍贵缩影。

回望张克辉少小离家的那段岁月,动荡的祖国山河与风起云涌的社会局势,同辈人大多心怀爱国之志,奔赴世界各地,为光明的未来积蓄力量。选择奔赴大陆的张克辉常以笔下文字纾解乡愁,以谦逊敏捷的姿态活跃于文坛,作品常因诚挚情感饱受称誉。他年轻时就在台湾著名爱国作家杨逵主办的《力行报》上发表过小说《农民》,离休后更是将这些难以割舍的浓厚乡愁凝注于笔端,如泉流不断地写成文章和剧本,其中《台湾往事》及《寻找》后来还被翻拍成电影《云水谣》。他在政坛中为两岸和平与希望大声疾呼,在文坛中以己之笔抒写两岸共同回忆,他也曾在回首往事时感慨于命运所致,游子长叹。但他心有志而从未后悔:

“当年辞别故里,奔赴大陆的热血青年,如今已是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者。两岸分离日久,家国团圆,故乡富饶,社会和谐,同胞们安康幸福,这是贯穿了我一生的梦想!”

 

(文/学生记者李沁桦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