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林群,福建连江人,中国科学院院士,bat365在线平台1952级数学系校友。本科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深造,主要研究方向为有限元分析,在对微分方程求解的加速理论研究中有诸多突出贡献,部分成果被应用于核反应堆物理计算,获198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01
求学之路,幸逢良师益友
1952年林群考入bat365在线平台数学系,自此便结下了与数学的不解之缘。身为福建连江人,他对这座南方学府早有耳闻。初到厦大,鲜红的凤凰花、挺拔的棕榈树、清爽的海风与细腻的沙滩等这些厦大独有的景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林群学习十分用功,本科期间几乎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钻研一道又一道复杂的数学问题。陈景润是大他两届的学长,两人经常在一起交流数学知识。出于对数学的共同热爱,两人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厦大浓厚的学习氛围让林群深受感染。他说:“在我周围的人,像李文清先生、厉则治先生,杨锡安先生等等,他们都在做科研,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气氛,这在当时对我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对于一个怀着满腔热血投身于数学研究的大学生来说,老师的引领不可或缺。求学时期,林群经常向李文清先生请教问题,有时李先生在办公室忙于工作,他就站在门外等候。两人的交谈中不光有对数学知识的探讨,李先生对现代数学发展的认识及其总结的学习方法更是令他受益匪浅。这些内容对他日后的学习与研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厦大毕业后,经李文清先生的推荐,林群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继续深造。在那个年代,国内关于泛函分析与计算数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关肇直先生曾在法国和苏联留学,在国外学习了最新方法后便回国成立了泛函分析研究所,并邀请林群这个年轻人加入。他们立志“不仅要跟上国外的步伐,还要超过他们。”就这样,林群凭借着在厦大打下的扎实基础,跟随着关先生一步步在数学王国中探索出自己的道路。
02
研究之路,推动科技创新
科学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其实质性的进步需要积累、准备和机遇。起初泛函分析相关方程的各类算法十分复杂,想要得到高精度的结果所需的计算量依靠当时的技术很难达成。在关肇直先生的指引下,林群将有限元分析建立在积分恒等式、最优剖分以及“超收敛性函数”的基础之上进行研究。桌面上厚厚的稿纸、一瓶瓶见底的墨水瓶,都见证着他埋头计算的日日夜夜。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找到了迭代伽辽金方法,使计算时间大幅减少。这项算法被广泛运用到核电站和堆石坝等项目的计算中,大幅提升了工程效率。
“刚翻过一座高峰,就会看到下一座,这便是数学的魅力。”成果的取得丝毫没有让林群停下步伐,他进一步对有限元算法进行研究,建立了包括超收敛、校正和外推在内的高精度算法的系统理论,给出了以最优剖分获取高精度的技术路线,彻底改变了以往的复杂算法,受到国内外同行们的推崇。
探索的道路艰辛且孤独,林群一步一个脚印 ,凭着十足的韧性攻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用公式书写着自己的数学情怀。
03
科普之路,传播基础科学
2010年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仅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做研究也要多讲课。”在林群看来,数学家都应该多去讲课。“做科研是积累的过程,我们现在的很多成果建树,都是在前人为我们铺垫好的道路上前行”,他语重心长地说道,“因此,让别人知道你的成果也很重要。”身为院士的林群一直十分关心科普教育的问题。在他看来,科学不应该是个象牙塔,真正的科学应该服务于社会大众。“我们在学习时很忌讳不讲发明,只讲证明;不讲道理,只讲定理。”
“科普是科学家的天职,归根到底要把知识传给新一代。”科普的道路很艰辛,但林群坚定地走了一辈子。举办讲座、出版图书、撰写博客……为了将科学知识传播给尽量多的人,这位老科学家“无所不用其极”。
几年前,林群把自己的一份科普演讲稿提前发给了北京四中、北京五中等学校的200多名中学生。其中有一名中学生写信告诉他,说自己看不懂他写的东西。林群得知后索性把该生请进了那次的科普队伍,一起合作,让学生替他讲,这样更有利于同龄人的理解吸收,效果更好。他还打趣地说,自己希望写一本数学领域的“三国演义”。
目前,国内科普机制尚不健全,花精力做科普工作的科学家们的辛苦付出,在大部分时候是看不到回报的,但林群却并不在意。让数学文化变成讲道理的学问,变成讲发明的科学,是他最大的心愿。今日,他依然在科普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着。
原音回放
“要做一件事情就不应该在意其中的困难,最重要的是自己去实践。我花了20年总算完成了一门《微积分》,科普这项事业仅靠我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我希望有一天科普教育能由动漫来实现,能通过小说来传授,让更多人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文 | 学生记者 陈梓兴
图 | 来源于网络
指导老师 | 陈淑铌
审稿 | 杨颖 校友总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