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赖维斌获第四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

  • 2018年12月21日
  • 校友动态
赖维斌简介:福建龙岩人,1984年7月毕业于bat365在线平台中文系,在桂林冶金地质学院任教一年后,调至党政机关工作。在各类媒体发表不少文章,获深圳特区报“沙头角通讯”一等好稿、深圳市政府优秀信息员一等奖、深圳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调研报告)二等奖、第四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等荣誉。

2018年12月1日,第四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颁奖典礼在海南省三亚市隆重举行。一批在联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作品得到表彰,厦大校友、广东省深圳市经贸信息委公务员赖维斌的散文《麓上桃花源 陶潜族人地》获金奖。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9周年,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展现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文艺大发展、大繁荣,传递正能量,提振精气神,中国散文网、华夏博学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第四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

本届联赛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和港澳台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芬兰、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地区的11600多位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主题突出,内容健康,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

由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人民日报》原文艺部主任石英;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原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主任石祥;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原副主任卢永璘;中国诗歌学会驻会副会长、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会长曾凡华;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李舫;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委员、致公党中央文化委员红孩;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世界诗人大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秘书长北塔;中国作协《诗刊》社事业发展部副主任、诗人蓝野;中国散文网总编辑、中国散文学会副秘书长邵建国等专家学者组成评委会,评选了进入终评的作品。

《麓上桃花源 陶潜族人地》以陶渊明族人、中铁五局退休人员陶茂祥的一子四女共领家人寻根怀祖为线索,描写了重庆市铜梁区小林镇圣灯村的优美麓景、诗意乡居,揭示了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生长的重要意义,指出生态建设也是育人工程,淳朴、友爱的民风、乡情是和谐社会最深厚的根基,呼吁重视农村,保护农村淳朴、友爱的民风、乡情,并将其推广到城市。这篇游记2018年3月26日在工人日报副刊头条登出后,中工网作了重点推荐,新浪网、新浪手机网予以转载。

2018年3月17日至9月30日,赖维斌工余时间勤奋笔耕,初具成效,在工人日报投稿4篇游记,均获刊发,反响强烈。中工网、新浪网、新浪手机网、地方网、百色新闻网、人民网、朝阳音乐网、密山新闻网和西南商报、安徽工人日报均予转载,搜狗、百度也作了显示。



作品赏读


麓上桃花源 陶潜族人地

——圣灯村陶家故园游记

赖维斌

2018-03-26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2017年春节期间,笔者赴重庆铜梁陶家故园游,印象深刻。一年后,重发该园图片,仍感受强烈。

小林镇圣灯村山麓上开辟出这一大片平地,是陶家祖先眼光独到、勤奋劳作的成果。陶家人据说先祖随“湖广填四川”移民至此,在这块向阳山坡垦田建宅。

虽然如今人去房拆,代之以蔬菜成片,但它仍是一个宽阔、祥和的园地,周围林木繁茂、竹丛簇拥、草色泛青、群芳吐艳,给人鸟鸣山幽、世外桃源之感。这里,一代一代陶家人曾悠悠地过着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世无争,怡然自得。外出当兵、读书、工作,出嫁的,都不忘其“根”在此地。

现今,在这片绿意盎然的菜地一角,仍完好地摆放着约10平方米屋瓦,屋瓦下纵横叠放着数十根房梁,使人可窥旧宅的模样,可察宅主的眷恋。

陶家人现都定居深圳、贵阳、昆明等地,但常有人放下冗务,携妻带子回到这一生养之地,重温儿时旧梦,给子女“根”的教育。2017年正月初二,中铁五局退休人员陶茂祥的一子四女,都领家人来此故园,寻找往事踪影。

听陶家儿女忆述,其祖屋是一座典型的重庆民居:白墙黑瓦,正房坐北朝南,一字排开,一层,有房7间,居中一间较宽,是敬祖之所;厢房居左,坐东朝西,一层,有房3间;厢房连接吊脚楼,楼有两层,各有两房。宅前平地开阔,护有栅栏。平地前临低约两米、宽约十丈的洼地,洼地广植石榴、银杏、桃、李、杏、核桃、柑橘等树,春天百花开,夏天石榴红,秋天杏叶黄,冬天松竹挺,四时皆现好风景,遍地都闻花果香。百鸟翔集,啼鸣婉转;春笋拔节,间或成竹。林间云雾,时隐时现;宅边流泉,潺潺相随。

正值丽日当空、山明水秀时分,我们俯仰山麓,但见多家住宅高低错落,竹树掩映,炊烟袅袅。在我们穿行其间、欣赏美景时,老邻居们总能一下叫出陶家兄妹的名字,热情招呼他们叙旧,使人顿感乡情浓郁。据说,这山麓上住有10多户人家,他们几乎都姓陶,想必是当年同徙的族人。

笔者十几年前曾睹《陶氏族谱》载有“陶渊明”三字,始信内子源出陶氏,脉同渊明。而今随妻“千里来寻故地”,颇感陶氏族人素喜山野,恬淡自足。遥想渊明当年,解印辞官,归隐田园,若寻访族人,莅临此地,“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如他钟情此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自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春节刚过,天气犹寒,但草木已泛青翠,生气隐隐透出,人行其间,不觉疲倦。此地显然曾是很好的家园。由于山麓朝南,坡度较缓,地气充盈,植被繁茂,宅基坦荡,视野开阔,陶宅有过兴盛的景象,有过和谐的大家庭。慈祥的老人、活泼的小孩、帅气的小伙、俏丽的姑娘、贤良的媳妇,几代同堂,和睦相处,堪称“数叶衍祥”。当陶家后人归来,队伍已添新军,但新成员并不感到环境生疏,在宽阔、方正的菜地边沿,一行人步履轻捷,谈笑风生,一如在深圳、贵阳、昆明等地亲密无间。

此刻,我分明感到,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生长具有重要意义,生态建设也是育人工程。而淳朴、友爱的民风、乡情是和谐社会最深厚的根基。鉴于我国有几千年的农耕史,有8亿农民,不少城市建设者也来自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应重视农村,保护农村淳朴、友爱的民风、乡情,并将其推广到城市。

据说,圣灯村名得自此山麓对面几里处一座山寺的挂灯。那盏灯长明不熄,日夜照着这座村庄,使之温暖、吉祥!

遥望远寺圣灯,归人发思古之幽情,往事历历涌上心头;来者羡桃源之静美,跃跃欲试重建陶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