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师德师范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师德师范 -> 正文

张乾二:甘为人梯 奖掖后进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01日 18:21 浏览次数:

回顾张乾二先生的一生,作为科学家,他在研究领域取得的高深造诣令人称赞敬佩;作为教育家,他的品格修养同样让人肃然起敬。从教六十余年,张先生培育了无数优秀的化学人才,是许多科学家人生路上的领路人。在担任厦大化学系主任和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期间,他极为重视中青年学者的培养,引进了一批国际名校博士,后来这些年轻人迅速成长为各学科方向的带头人,还有多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为化学化工学院今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张先生的身上,甘为人梯的博大胸襟与奖掖后进的高尚品德可以说体现得淋漓尽致。

上世纪80年代,厦大化学系一大批出国留学的青年人才相继学成归国。郑兰荪作为首批中美化学研究生项目(CGP) 入选者,从美国莱斯大学博士毕业后第一个回到祖国;之后田中群、孙世刚等一批青年学者在海外拿到博士学位后也纷纷选择回国效力。时任bat365在线平台校长的田昭武先生与任化学系主任的张先生商量,当时高校教师知识老化,教师队伍处于青黄不接状况,这批学成归来的年轻人带来世界最新科研成果,要好好培养,尽快让他们走上学术带头人的岗位。

郑兰荪原来在催化组蔡启瑞先生手下做博士后,但由于催化组的科研课题大多涉及工业开发、经费紧张,他想开展的课题一直无法进行。张先生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就请他到物构组来。当时张先生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五”重大课题子课题,让他一起使用经费。郑兰荪在美国莱斯大学,看到斯莫利(诺贝尔奖获得者)带领团队研制的激光等离子体飞行时间质谱仪,并得到了C60等飞秒时间存在的富勒烯化合物。有了经费支持后,郑兰荪想在中国、在厦门也制造一台激光等离子体飞行时间质谱仪。他画出了设计图纸、组织了精干的年青团队,建立起实验室。张先生吸引他参加“原子簇的合成及化学键的研究”课题组,之后又协助他申请到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批青年科研基金。经过几年的努力,郑兰荪终于试制成功激光等离子体飞行时间质谱仪,有力填补了国家在这方面的空白。

图片

蔡启瑞先生、张乾二先生在指导刚回国的郑兰荪博士

张先生对留学刚回国,或从其他单位引进的人才,总是十分关心,不仅关心科研经费,对于住房安排、子女就读也一一关心,使新来的教师很快投入工作,融入化学系这一大集体。1987年蔡启瑞先生的第一个博士生廖代伟留学回国,也苦于无启动经费。张先生从自己科研经费中拨出一万元帮他建实验室。张先生很慷慨地帮助许多人经费,但其实他的经费并不宽裕,对自己更是可以用“吝惜”来形容。据化学化工学院王南钦老师回忆,有一次陪他去北京参加重大课题中期汇报,飞机到北京机场已是黄昏,排队等的士时,见到每公里1.8元、2.1元的车子,他都不上,要等最便宜的每公里1.6元的车。王南钦老师开玩笑说:“想傍你坐回好车都没捞到。”张先生回答:“科研经费有限,能省就省一点。”

为了提高教师的师资水平,张先生全力向教育部争取教师公派出国进修名额,同时鼓励教师联系自费公派,争取到国外留学。物构组的研究生毕业后,张先生就给他们联系国外留学机会。理论化学的研究生、物构组的青年教师先后赴美国、加拿大、德国、以色列、英国、意大利、瑞典、日本……经过一两年的交流,绝大部分都回到bat365在线平台。吴玮、徐昕等先后去不同国家留学、交流,学到不少东西。回国人员成为国内理论化学领域的中坚力量,其中不乏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高层次人才。2002年,bat365在线平台理论化学研究中心成立,这是一支凝聚力极强而又不乏灵活性的团队,整个中心几乎囊括了理论化学的所有研究方向,这令不少国内外同行惊叹不已。

图片

张乾二与年轻人在一起

八十年代初,为了尽快发展中国的科学研究,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改变科研经费拨款方式,中国科学院89位学部委员致函党中央、国务院,建议设立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首肯。随后,在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经济还十分困难时,国务院于1986年2月批准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然科学基金坚持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主创新。项目分“面上项目”(占60%以上),“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后来又专设“青年基金”,向年轻人倾斜。于是,张先生又开始引导青年回国人员申请基金,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八十年代职称评定还是三、五年一次,九十年代后,职称评定常态化,两年一次。校、系成立了各级职称评委会,张先生成为两级评委会组长。化学系教授多,每次晋升名额就一两名。张先生从学科发展的角度,与时任校长田昭武商量,对于优秀的中青年人才要破格晋升。一批从国外留学回国的博士后,了解国外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并在国际前沿某个方向做出了成果。例如,郑兰荪博士设计并建立了国内第一台等离子体飞行时间质谱仪,田中群博士建立并发展了电化学时间分辨拉曼光谱技术,孙世刚博士在国内率先开展原子水平上的金属单晶表面电催化过程研究,但他们都缺乏教学经验。于是,张先生与校长商量能否开放一个绿色通道,让他们尽快晋升教授。后来这些年轻人在做完博士后一两年后,就晋升为高级职称,成为该方向的学术带头人。2000年,郑兰荪教授成为化学系首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由田中群教授领衔、13人组成的物理化学青年研究群体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批“创新研究群体”。2000年,化学系教学科研人员中有教授46人,博士生导师37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6人,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1%。郑兰荪、田中群、孙世刚更是在后来成长为中科院院士。

图片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青年创新群体

(前排左起:翁维正、周朝晖、王野、曹泽星、吴玮、谢兆雄、袁友珠,后排左起:毛秉伟、林昌健、杨勇、孙世刚、郑兰荪、田中群、徐昕、吕鑫)

图片

张乾二(右)与林连堂(左)、林硕田(中)

张先生常常对时任副系主任的林连堂老师说:“我们两人都是物构组的,一定要多考虑其他教研组。”八十年代后期,微型计算机(电脑)还是个稀罕物品,除了物构组量子化学研究组购买了几台用于科研,其他教研室则很少拥有微机。张先生觉得这样影响化学系教学与科研的发展。于是他与林连堂老师商量,能不能在化学楼找一间房,做计算机房,配上一、二十台电脑,供全系教师与研究生使用。林老师想,在化学楼找一间房间,虽然有难度,但还可以想办法,但十几台电脑可要不少经费(当时一台电脑要一两万元),而学校一年给化学系的教学拨款才十万元,买不了几台电脑。张先生说:“我们量化组的电脑比较多,可以拿一些出来一起用”。就这样,量化研究组的一些电脑成了化学系的公用电脑。九十年代初,张先生又支持陈明旦老师带领谭凯在化学系安装了局域网,陈老师还开设了“化学信息学”课程,使化学系教师在网络运用与科学信息方面处于全校领先地位,也为化学系和化学化工学院在后面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人物名片

      张乾二(1928-2020),著名理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十一、十二届中央常委,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bat365在线平台教授。1947年至1951年就读bat365在线平台化学系。1951年至1954年在bat365在线平台化学系攻读研究生,师从卢嘉锡教授,毕业后留校任教。1958年,在卢嘉锡的安排下,张乾二与张炳楷在国内率先在水溶液中培养出大晶体。张乾二1978年晋升教授。1982年唐敖庆主持、张乾二参与的《配位场理论方法》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4 年起,先后出任bat365在线平台化学系主任、化学化工学院院长、中科院物构所所长等职。1989年 “群论方法在量子化学中的新应用”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同年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200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2006年获福建省政府授予其科技重大贡献奖。


来源 | bat365在线平台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