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群贤文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群贤文苑 -> 正文

给玉堂厦大文库添一块砖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12日 00:00 浏览次数:

    在bat365在线平台91年校庆的前夕,我把父母亲一辈子积存的图书和资料全部捐赠给我们bat365在线平台,为此校图书馆特意在“玉堂厦大文库”举办名为“把一切献给厦大——郑道传教授、陈兆璋教授伉俪赠书”的展览。    这个展览的内容第一部分为家父家母的著作《殖民地问题》(中华书局)、《世界中世纪研究散论》、《资本论方法论研究》等,以及他们参与编写的著译《世界中古史》、《特伦甘那人民的斗争及其教训》等,还有经济学、历史学...

在bat365在线平台91年校庆的前夕,我把父母亲一辈子积存的图书和资料全部捐赠给我们bat365在线平台,为此校图书馆特意在“玉堂厦大文库”举办名为“把一切献给厦大——郑道传教授、陈兆璋教授伉俪赠书”的展览。

这个展览的内容第一部分为家父家母的著作《殖民地问题》(中华书局)、《世界中世纪研究散论》、《资本论方法论研究》等,以及他们参与编写的著译《世界中古史》、《特伦甘那人民的斗争及其教训》等,还有经济学、历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文丛上千册,其中还不乏著译名家的签名本,很多图书的内页注满了图书的主人在阅读和备课时留下的密密的眉批和重点划线。赠书中还包括《世界知识》(1949-1999)整套杂志,填补了厦大图书馆馆藏的缺漏。家父家母一辈子爱书如命,半个多世纪来这些图书随着主人的命运颠沛流离,“文革”甚至一度全部装入麻袋流落至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村里,现在终于让老人家的爱书有了最佳的去处,我如释重负!

第二部分为我母亲陈兆璋的手稿和她一生制作的教学科研卡片,其中卡片的数量多达七千多张,后学可以从中感受老一辈知识分子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手书时代”的学术追求。

第三部分为家父家母前珍藏的旧信数百封,其中不乏谢希德、施蛰存、谷霁光、叶国庆、姚一苇、王梦鸥等著名教授学者的亲笔信札和明信片,特别是美国佛吉尼亚大学朱一雄教授、庄昭顺作家伉俪、首都师范大学戚国淦、寿纪瑜教授伉俪的亲笔信札多达近百封。这些信札无论是文字的精典、思维的闪光还是书写的娟秀都令后人仰慕,信札的时间多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末,不仅体现了知识分子在新时期奋发的思想与奉献的情感,还体现了民国时期的老学子儒雅的风范,体现了厦大长汀时期的学子几十年如一日的同学情、师生情和母校情,封封真迹都烙上着深深的时代印记,是极为珍贵的文字史料。备展期间传来90高龄的朱一雄教授在美国逝世的噩耗,因此就将原来已经布展的朱一雄、庄昭顺夫妇多年来写给郑道传、陈兆璋夫妇的23封亲笔信作为“朱一雄纪念专柜”展出。

第四部分为《热血与坚忍》文献和手稿。家父早年跟随恩师王亚南教授来厦大任教,生前曾任厦大经济系副系主任等,1957年被打成右派,遭受残酷的政治迫害,导致双目失明,但他自强不息,在黑暗中奋起,《热血与坚忍》一书是2006年为专门纪念他而出版的一部大型文集,这次展出潘懋元教授、陈可?教授、陈孔立教授等二十余位校内外教授学者分别为这部文集亲笔撰写的文稿原件,同时展出的还有新中国初期王亚南校长在两年里颁发给他的6张聘任书原件。

因为这次书展,我第一次见到并触摸了特藏部里家父和家母以及他们的同学们60多年前的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虽然虫蛀虫咬,但依旧清晰可辨,我热泪盈眶,感叹岁月的沧海桑田……

我不相信什么“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教,但我以为在那发黄的故纸旧文里沉淀着思想的厚重并闪烁着历史的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