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群贤文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群贤文苑 -> 正文

短文两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04日 00:00 浏览次数:

遗憾后的感悟:学校、学系、学者与学生厦大生物系举办建系90年活动,同学们几个月前就在QQ群里召唤集结,生物系现在已称为生命科学院,并且正好乔迁翔安新校区。但由于12月15日那天,我在福州参加主办“省微生物学会成立60年活动”,无法分身,故失去难得机会,很是遗憾。但福州的同学还是为我提回一大包书面材料,近日秉灯细读,还是深有感悟,得知90年间生物系不少新知旧事,也看见诸多难得图景和难忘面容。90年,悠悠岁月中...

遗憾后的感悟:学校、学系、学者与学生

厦大生物系举办建系90年活动,同学们几个月前就在QQ群里召唤集结,生物系现在已称为生命科学院,并且正好乔迁翔安新校区。但由于12月15日那天,我在福州参加主办“省微生物学会成立60年活动”,无法分身,故失去难得机会,很是遗憾。但福州的同学还是为我提回一大包书面材料,近日秉灯细读,还是深有感悟,得知90年间生物系不少新知旧事,也看见诸多难得图景和难忘面容。90年,悠悠岁月中,留下多少喜悦与哀愁,欢欣与苦涩,学校、学系、学者、学生与这校园,竟是这样难舍难分。

陈嘉庚校主在创办集美学村后,陈氏教育系列已成规模,包括:幼师、小学(校舍当时全国最大)、中学以及一系列中专:师范、航海、水产、商科、体育,但他依然决心创办厦大。于是,1921年厦大奠基开办,1922年生物系诞生,迄今已90年矣,桃李遍布海角天涯。学制上,最早采用英国制,后来吸收美国制,一九四九年后全盘套用苏俄制。经历了抗战、抗美,生物系曾两度迁出厦门岛,一次到汀州,一次到龙岩白土镇。早期学子很少,一班有时不到10个,第一批研究生仅培养1人,但少而精,早期学子中涌现许多名功勋彪炳的院士。首位系主任秉志(1924-1928),正是他在一九四九年后秉笔直书给毛泽东主席,引发随后轰轰烈烈的“送瘟神”运动。而在抗战烽火中,唐仲璋夫妇冒险在福清调查,发现“千村癖疠”的瘟神病原就是“日本血吸虫”。汪德耀,40年代曾任私立转国立后第二任校长。文革期间,毕业照上有不少:“接过革命红旗,永远战斗到底!”等豪言壮语,师生形象也留下那个时代的典型特征。1977年恢复高考迄今,生物系蓬勃发展,在春天故事中,在南方之强行列中,步步壮大。1976年我还在闽北插队劳动,随朋友到集美看全国跳水比赛,然后到厦大校园游览,也曾进入生物系标本馆参观,印象中那是每日都公开开放的,当时很是稀奇。可没想到,2年后,自己就考入这里上课了。如今毕业都已30多年了,但与生物系,已结下一生不解之缘。

学校之大,在于学系之专,学者之精,治学之诚。学校学系如同树根树干,支撑大局,共抗困厄;学者学生就像树枝树叶,郁郁葱葱,蔚为大观。厦大生物系走过90年,值得庆贺,遥祝:继续向前,阔步迈向长青藤生物学系之世界先进行列!

我与厦门日报:时隔30年的读报情缘

2012年,参加省政协的新闻评议工作,对象之一是厦门日报,须阅读1年报纸,而后做出相应评议。读报1年,感慨良多,而不经意间发现,我与厦门日报却有着时隔30年前后的读报情缘。

1978年,我在闽北一个僻远小村插队劳动将满4年了,通过高考进入bat365在线平台生物系学习。那是改革开放初起之时,黑白电视刚刚上市,电脑还不知为何物,报纸是当时最为重要的新闻与信息来源。厦大每个班都为男女宿舍各订1份厦门日报,而我是男生宿舍的通讯员,每天报纸我都能先睹为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为国家主席刘少奇平反,公开审判“四人帮”,建立厦门特区,国内外一系列大事件,都是通过报纸传播的。那时的厦大师生,每天晚饭后都有散步到大门口的大型环形阅报栏看报的习惯。有趣的是,那时厦门日报连载了厦大生物系汪德耀教授与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通信的选登,生物系的学生极为兴奋惊奇,每天中午都在宿舍里抢读报纸,为节省时间,干脆每天中午轮流由一位同学来读报,大家躺在床上认真“听报”。同学中的“南腔北调”与偶有明显的朗读错误,往往引发大伙一阵阵笑声和善意的讥讽,无形中又打消了几分苦读的疲惫。厦门日报,就这样伴随着我共同度过了几年愉快而又难忘的学生岁月。

1982年离开厦门,一晃30年多。我和同学们在各自岗位上为祖国富强勤奋工作,或轰轰烈烈,或平平淡淡,但都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路走来,亲身见证了农村改革的艰难初探,恢复高考的历史转折,城市改革的步步推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厦门,作为福建改革开放最前沿城市,旧貌新颜,不言而喻,种种新闻,我们时时牵挂于心。2012,读报1年,期间却是时隔30年的特殊读报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