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7701是厦大中文系77级的代号,77指中国恢复高考制度的1977年,01是bat365在线平台汉语言文学专业序号。这是一个有着浓厚时代色彩的大学生群体,当年在录取率为200:1的 激烈竞争中考进bat365在线平台,年龄差异很大,经历各不相同,却一致地如饥似渴地学习,迸发着思想解放的青春热情,深厚的师生情谊与同窗感情,以及那因为特殊的 经历而造就的勤于思考探索和勇于担当责任与使命的精神,都让这个群体无论是在学校时,还是在后来的工作岗位上,都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一种特别的情怀,蕴藏着 一种珍贵的厦大精神和南强血气。
父辈一代的求学生涯,对于我们这一代“90后”大 学生来说,就似一场遥远的梦,总是带有无限的神秘感。一次偶然的机会,一本名为《鼓浪鹭影》的文集悄然走入了我的世界,那些字里行间的真情流露,吸引着我 如饥似渴地连读四册,却越发觉得爱不释手、欲罢不能。我也曾悄声问自己,为何如此沉迷?如今细想来,我爱的,又何止是其中或令人开怀、或引人深思、或催人 泪下的文字,我分明早已深深地爱上了他们——故事的主角、文集的作者们!
他们,就是厦大中文系77级,班级号序列全校第一的7701学子。
近期,我有幸访问了网名为“戴全”的校友,作为7701的一份子,他被班级同学看作是一头为集体耕耘不已的老牛。聆听着年过半百的学长对往事的回忆,感受着《鼓浪鹭影》文字中漫溢的真情,那些已延续30多年的记忆,似乎不再遥远,那份独属于7701创造的美好,似乎近在咫尺。
命运在敲门,学子来相聚
六七十年代的青年们,伴随着一个时代响亮的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涌向山村边陲,扛起锄头、劳作田间,将满腔的热情化作汗水,挥洒在广袤的土地上。时光易逝,转眼已到1977年夏季,7701学子们,仍散落在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前途未卜,此时一个振奋人心的信息传出,邓小平要恢复高考制度了。
以戴全学长为例,此时的他正在一个社办农场里插队劳动,为了排遣烦闷,劳作时还会悄悄背诵课本公式、偷偷复习功课。恢复高考的消息,恰如一声惊雷,瞬间 唤起了学子们心中最深的渴望。于是,交织着意外惊喜和巨大压力,学长挤进了人头攒动的辅导班,熬过了紧迫焦灼的复习夜,怀着对bat365在线平台的无限向往,在开考 的钟声中,踏入了国家恢复高考的首批考场。最终,入学通知书“驾着彩云飘来”,学长那颗忐忑不安的心终于落定。
戴全学长的这段经历,尽管只是“新老三届”学子们共同经历的一个缩影,却也是厦大中文系7701形成的缘起。7701的95名成员,经过了岁月的磨砺,遭遇了命运的转折,终于登上了bat365在线平台的“幸运列车”,他们以厦大当年各专业均分最高的成绩,从八闽大地汇聚到南强学府,组成了充满活力朝气的集体,踏上了塑造品格、实现梦想的人生新驿站。
枯木恰逢春,倍惜读书岁月
在进入bat365在线平台前,7701成员中有80%以上是知青,其余的是工人、教师、退伍军人等,最大年龄已过了30,是有了两个孩子的父亲、母亲,最小年龄却只有16岁,班级的哥儿姐儿将他视为最需保护的小弟弟。尽管这群人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巨大的年龄差距,却无法阻挡他们共同拥有一腔沉甸甸的读书情怀、一颗敢争先的团结之心。
这群曾趟过干枯的历史河床,重新走进知识海洋的学子们,最要命的便是不要命地读书,恨不能拥有双倍的精力来弥补荒废的学业。朱水涌学长(现为我校中文系教授)曾在《记忆7701》一文中回忆到,“寂寥的清晨,芙蓉二的走廊上就会传出‘蒋光慈,蒋光慈,《短裤党》,《短裤党》……’的读书声,那是陈国全正以他独特的方式朗读《中国现代文学史》;幽静的夜晚,清辉会在熄灯后溜进丰庭二的寝室,用纤细的线条勾勒出女生苦读李清照的倩影……凌晨1点多钟起来小便,发现走廊灯下,有个人站着,捧着一本书看着。若不是神智清醒,灯光挺亮,我会以为自己碰上了幽灵。然而,那却是一个熬夜读书的人,他是班上的朱建平。”
除了拥有强大的求知欲和进取心,7701学子们对新知识、新思想的探索,也拥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畏精神。他们曾自发成立了“朝花文学社”,或在厦大海滨、或于五老峰上,席地而坐,与诗人舒婷一起,朗诵诗歌、交流创作;他们还自发组织了读书会,小聚尊师住所,于缕缕茶香中品读文学,指点江山;他们复刊了停止多年的《鼓浪》杂志,让这块当年鲁迅先生创办的文学青年园地,继续成为不少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评论家的诞生地,他们甚至还自创自办《鹭岛》杂志,以一个裸体维纳斯的封面和大胆犀利的文章,风靡了当时刚刚吹动思想解放东风的厦大校园和厦门文坛,尽管《鹭岛》没能持续办下去,却是当年7701一次勇敢的尝试和突破。
作为当时77级中以“01”冠名的班级成员,7701学子们不仅在学业上表现优秀,在班级的集体荣誉上更是一马当先。无论大小赛事,全班同学都充分发挥团结精神,用心创造新花样,敢于引领新风尚。在当年bat365在线平台一系列文体赛事中,7701都会独占鳌头,篮球比赛、排球比赛、田径比赛、合唱比赛……,甚至连投弹比赛他们都会夺得第一,彻底打破了“文人历来手无缚鸡之力”的旧观念。
在那个中国历史刚刚发生转折的新时期,7701这个群体便拥有了突出品质——对求知的无比执着,对创新的不懈追求、对集体的由衷热爱。这是怎样一群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青年!
身是厦大人,不敢忘师恩
经过四年的求学时光,入校时还是一块璞石的7701成员们,终于成长为一群风华正茂、壮志勃发的青年才俊。他们重整行囊,告别恩师,从厦大出发,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披荆斩棘、从容开拓。然而每当回忆起母校、恩师,他们的胸膛里便萦绕着浓浓的温情,即使路途再遥远也阻不断那绵长的思念。
戴全学长总说,与母校、与恩师的点滴往事,他与同学们一直都铭刻在心、没齿不忘。事实上,只要去翻看《鼓浪鹭影》文集,我们对这群厦大学子的这份深情便 会有更加深刻的了解。《鼓浪鹭影》每本文集的最开头,都细心放置了一些珍贵的老照片,那是师生、同窗相聚的剪影,一幅幅黑发白发相拥的温馨画面,一张张抛 去浮华的开怀笑容,将深藏其间的浓浓师生情、同窗情展露无遗。
在文集撰写中,7701成员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抒写着对恩师的深深感激和浓浓思念。有时以记叙的方式回忆与恩师的点滴,如戴全学长在《记忆里的郑朝宗先生》一文中细致回忆了聆听郑老师“爱情与文学”讲座、帮郑老师搬家有感藏书之多、98年返校拜访年事已高的老师时的难忘情形,朴实无华的语句却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深刻展现,令人深受触动;有时又以诗歌形式应和恩师所作诗词,如应锦襄老师在77级告别联欢晚会上撰写赠别诗,这首诗便成了7701学子们与老师相互唱和的作品。
岁月,留得住深情,却还是留不住如父如母的恩师。尽管工作再繁忙,一旦得知恩师病重的消息,7701的学子就一定会排除困难,争取赶赴榻前见恩师最后一面。几位恩师的先后辞世,令7701成员心痛难抑,他们不仅全程参与、倾力办好恩师葬礼,还担负起如子如女的责任,每到恩师忌日便共同悼念,相聚时每每忆起都掩面泪流,哭泣呢喃中总是充满着对恩师的深情呼唤,令人感动。2011年6月25日,应景襄教授在美国逝世,老师留下遗嘱,将遗体献给人类的科学事业,不作任何遗体告别活动。7701的同学们从那一天开始,便在班网上发表了追悼老师的文字,以中文学子特有的方式纪念自己的中文老师,整整延续了一个多月之久。老师逝世后的一个礼拜,留在厦大的7701学子与中文系的学弟学妹们在学校举行了一场温馨深情的老师追思会,烛光、鲜花、静穆的氛围、感人的回忆,一起献给了微笑走向天国的应老师。在《鼓浪鹭影》的第4辑里,我们可以读到7701的那些感人肺腑的追思文字,长篇的追述,短章的感怀,尽管抒情方式各异,但他们对恩师的深情爱戴却始终如一。
7701,将对母校的感恩之心,对恩师的崇敬之情,时刻铭记,努力传承,这是怎样一群真性情、懂感恩的厦大人!
毕业三十载,情浓更盛昔
7701是一个感情尤为深厚的集体,毕业30多年了,无论是在政界、在商界还是在学界、在新闻出版界在文化界,也无论是在神州大地还是在异国他乡,只要是学校有事、老师有事、同学间有事,他们就会从四面八方,涌向7701的班网上,伸出同窗的手,掏出同窗的心,无论职位高低,无论是贫是富,心系彼此。在这个群体中,有一句他们的话语,那就是应景襄老师赠给他们的话:“不问升沉问故人”。他们依然珍视旧时的美好,心灵中的同窗生活不但没有褪色,反而因为不息的紧密而越发鲜明生动。
在毕业早期,由于通讯手段不多,位于不同省份、地区的7701成员们,在忙着适应新环境的同时,除了偶尔打个长途电话、出公差时零星聚会外,大多以写信方式保持联系。通过一封封书信往来,同学们一起怀念过去、转告现状、排解困惑、互道珍重,字里行间无不传达着对旧时的回味和对彼此的关心。
“互联网”给7701成员的感情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拿出了读书时的不服输劲头,早早注册了“厦大中文系77级网上班级”(简称7701“班网”),经由八方寻找、四处串联,班网成员济济一堂,最终完成了全员注册。借助班网这一虚拟却实用的空间,成员们如同拥有了一艘可以跨越时间、穿越地域的时光“神舟”,自如地在班网上叙旧言故,谈天论地。或者针对一个话题引发思想的交汇共鸣、激荡碰撞;或者充分发挥中文学子的写作特长,挥洒才情、寄寓文思;或者将旧时照片上传分享,追忆时光,回眸轶事;或者将如今的生活感知、休闲心得娓娓道来,交流体验。借助班网的纽带联系,7701除了抚今追昔、舞文弄墨外,还建立了班级活动基金,在关键的时刻发起募捐,对身处困难的同学伸出援手,对病逝同学的家属给予关怀,如全班同学心痛于伍林伟的早年逝世,通过网络将他的女儿伍月寻找出来,待如亲子,多有照拂。
如今的7701班网,可谓千姿百态,丰富精彩,历年班级留言达2000多页,上传文档、幻灯片850多个,旧照新图4200多张,在搜狐校友记录中也算创纪录。班网还链接了厦大校友总会、中文系网站,成为了同学们紧密联系母校、了解母校动态的快捷途径。同时,7701班网中还加入了厦大其他年级校友,2010年,他们又在新浪、搜狐开设班级博客,并链接了一批如北大、南开、兰大、华师大、重师大77级学友的班级博客,使班网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视野更为开阔。
戴全学长作为班网的资深管理员,在班网的通讯联络、信息交流、文图收集等方面奉献了不少心力。谈到班网对7701的特殊意义时,他感叹道:“班 网现在已经成了许多同学日常活动的一部分,每天都会登录,或者写点东西,发发照片,或者看看各地同学发表的新鲜事。班网的存在,让我们既能重新发现彼此性 格的多样化,也能很快知悉某个同学现在的最新状态。一旦有一天打不开班网,看不到大家的信息,心里就会觉得空落落的,比如前段时间搜狐服务器出问题,班网 个把月进不去,同学们就接连打电话询问原因,说明班网对我们具有独特的情感凝聚效应。”
难忘母校情,饮水还思源
7701对 自己的母校怀着厦大人特别的情怀,厦大改变了他们的一生,给了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前行的智慧和力量,他们也总是以自己的勤奋工作和奉献,回报母校的养育之 恩。在这个集体中,有代表国家与美国进行纺织品谈判、为国家赢得利益的中国纺织品谈判代表团团长,有参加首次北京申办奥运会的申奥代表团成员,有福建省厦 门“九·八”贸洽会的最早一批创建者,更有一批学界、新闻出版、文化界的精英,作为他们的师弟师妹,我们正是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厦大的光荣与厦大的精神。
2008年,为了尽一份拳拳心意,7701在bat365在线平台纪念恢复高考三十周年大会上,倡议发起77/78奖助学金,他们捐的钱虽然不多,却表现了7701一贯的凝聚力和对母校的深厚情意。2011年bat365在线平台庆祝建校90周年的时候,也是这个集体中一名成员,带着中国政协的艺术家们,为母校的校庆献上了一台精彩高雅的文艺盛会。在每个历史的节点上,7701总想做点对得起母校的事情。他们借着纪念入学30周年、庆祝共和国成立60周年、厦大90周年校庆和7701毕业30周年四个重要纪念日,先后编辑印刷了四辑纪念文集《鼓浪鹭影》,每辑都洋洋洒洒数十万字,以真诚的文字表达着对母校的感恩之情。一个毕业30年的班级集体,为了感恩母校培养、纪念同窗情谊、分享人生感悟,能够有如此的创意与实践,做到不辍笔耕,坚持不懈,单单是这样的行动便足以令人感动,这也再一次彰显了7701的凝聚力、创造力和行动力,进一步体现了7701对母校的感恩和铭记。
戴全学长回顾了编印第一辑文集的突击过程:“第一册文集,从创意到成书,仅用了两个月,因为想要赶在入学30周年纪念之际献礼母校,所以,征集全班同学的文章,整理班网上发表的诗文,收集梳理零散的感言,编辑排版,印刷货运,筹资捐款,各个环节都是在争分夺秒。那时,班网非常热闹,斟酌选文,讨论文集名称,商议封面设计,汇集捐款……人人参与,众志成城。朱守道(著名书法家)数次精心题写书名,为了感谢踊跃捐款者,他还主动提出,凡捐款一万元者,他就赠送一幅亲笔墨宝。有些同学经济条件并不太好,没能一次性捐很多钱,却一笔一笔的累积捐款。7701的每一件事每一部文集的出版,都是这个集体的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7701学子们对母校的感恩回馈始终怀着最纯粹的初衷:“5年里我们编印了4册文集,纪念了4个重要日期,虽然我们没能像一些杰出校友能够为母校捐巨资,纪念文集装帧也不显华丽,但也是尽自己所能,发挥专业特点,寄情文字,表达一片饮水思源心意。”如此真实、淳朴的话语,将对母校的热爱真诚流露,感动着每一位厦大学子,激励着每一个厦大人,去学习、去传承这样的精神,始终不渝地践行“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
正如戴全学长所言,母校“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给学子们提供了充实、恒久的精神支撑,无论是迷茫、困惑时,还是幸运、成功时,都激励着每位学子团结向前。7701正是这样一个群体,随着岁月的不断积淀,这个“番号”将更加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