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校友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校友动态 -> 正文

陈慧瑛: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06年06月04日 00:00 浏览次数:

陈慧瑛说名流 陈慧瑛认为“名流”应该注重在社会群体中所起的作用,但同时也脱离不开他(她)本身的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当然也要视他(她)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和社会对他(她)的认可程度来衡量。

陈慧瑛说名流

陈慧瑛认为“名流”应该注重在社会群体中所起的作用,但同时也脱离不开他(她)本身的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当然也要视他(她)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和社会对他(她)的认可程度来衡量。

陈慧瑛说:“一个人的才能要给社会带来效益,否则就只能是‘名士风流’,而非‘社会名流’。‘名流’不是单纯的社会虚名,而是要给社会辐射他(她)自身的能量。”陈慧瑛还认为,名流的胸襟要开阔,不妒贤忌能,不目中无人,不狂妄,要坦率真诚,忍辱负重,能先人后己。“名流”是为社会所公认的德高望重的人,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襟怀,才是真正的名流。

陈慧瑛称赞海峡导报《部落周刊》开设“名流会”是一种开拓,用报道名流的方式给人们树起一座座碑、一个个榜样,让人们可以学习,因为每一个名流身上都有闪光点,有正确价值观的观照。

多雨的鹭岛5月。凤凰花才在树上绽放出一点点红色的影子,连日来的雨水把这个城市刷洗得更加清新美丽。陈慧瑛在市人大9楼的新办公室,坐在办公桌前,窗外是 湖景,湖水碧绿,白鹭低飞。坐在另一边的沙发上,则面对青山绿地,心旷神怡。这就是陈慧瑛热爱的家乡,是她经过多少艰辛困苦,也依然不离不弃的心之所向。

出生在岛国新加坡,工作、生活在岛城厦门,笔下总不忘记大海的情怀,有人称陈慧瑛为“海的女儿”。大海的开阔包容、无畏无惧在陈慧瑛身上时时可见,这个“海的女儿”走过人生的诸多低谷,也曾在风口浪尖上振臂而呼,不论是富贵生活还是贫寒境地,抑或是职业还是身份的转换,她都从心而爱,无怨无悔。那些密密麻麻的头衔,那些令人讶异的获奖记录只是过程,几番起伏,在她身上,现在有的是大海的淡定从容和直率豁达。

无悔投入文学海洋

祖籍地是厦门同安丙洲的陈慧瑛出身于书香世家,她是著名爱国将领陈化成将军的嫡系第五代孙,祖父是前清秀才,外祖父是前清举人,自祖父这一代开始出洋到新加坡,经过努力与奋斗,陈家已经是新加坡无人不晓的华侨领袖。

自小生活在这样家境的陈慧瑛,因为聪慧也备受疼爱,她熟读经书,9岁便能写诗。从小,陈慧瑛便受到祖辈们去国怀乡情结的耳濡目染,但对年幼的她来说,祖国只是地图上一个模糊的概念。终于,1959年,陈慧瑛的外祖父——新加坡著名的富商、爱国华侨洪镜湖先生把最疼爱的外孙女送回了祖国。这一送,有两个目的——一是让陈慧瑛回来探望居住在厦门鼓浪屿的祖母;二是希望陈慧瑛能回来传承中华文明,他不希望陈慧瑛变成黄皮白心的“香蕉人”。

带着外祖父多年珍藏的“墨梅丹青”图,陈慧瑛踏上了回国的路途。这一别,她便再也没见过外祖父。

在太平洋上航行了7天7夜的陈慧瑛和母亲回到了厦门。很多年以后,历经艰辛的陈慧瑛才明白,为什么外祖父要让她带着这一幅画回国,傲雪而立的梅花正是老人爱国之心的写照,也是外祖父对她的寄望。陈慧瑛把这些写进了她的文章《我的梅花魂》中,入选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的此文,写的正是陈慧瑛的家人以及她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回到厦门后的陈慧瑛,考取了厦门一中的高中部。1962年,她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bat365在线平台中文系。虽说年纪比同班同学都小,但陈慧瑛十分勤奋用功,不管严寒酷暑,每日清晨便起床读书,30门功课门门满分,这在1960年到1970年间的厦大中文系,仅有过两人——一个是陈慧瑛,另一个便是她的学长、后来的著名作家刘再复。

陈慧瑛爱读书写文章,16岁的她便正式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并成为由鲁迅创办的bat365在线平台文学刊物《鼓浪》的第一个女编委。如果不是文革,那么陈慧瑛也许会走上另外一条坦途。但在那个错乱的年代,身带许多海外关系的她,自然安稳不了——她到了大学毕业还入不了团。甚至毕业时只想留在福清渔溪的军恳农场的愿望也不能实现。20岁的陈慧瑛被发配到了山西的太行山地区,先在晋东南师专任教。这所右派集中,曾是赵树理、薄一波等人母校的师专,是当地的最高学府。然而,就连这样的地方因为陈慧瑛的海外关系复杂最后也拒绝了她。她再次被下放,地点是太行山深处的平顺农村,她从一个知识分子变成了一个农民。

提起这6年的农民生涯,陈慧瑛有太多感慨。住的是放羊人因为风雪或躲避狼群而临时搭建的窑洞,严冬风雪侵袭,狼群野兽时常来拱门。吃的是糠窝窝榆皮面野山姜。喝的是长满了虫子的旱井水。胃溃疡、关节炎……许多病症都有了,这哪里是一个出身富裕华侨人家的小姑娘可以忍受的?一家9人被分了6个地方,老奶奶、母亲远在七千里之外的厦门,回家探一次亲要坐上五夜六天的火车。满怀的抱负和理想化为乌有,前途茫茫,海外的亲人都劝陈慧瑛出国。可陈慧瑛咬咬牙,忍受下来了,她不能放弃与背叛当初归回的祖国。她的同学说:“换成是我,早就从太行山上跳下来了。”可是陈慧瑛把青春中最美好的6年岁月留给了太行深山。“没有太行山6年的磨练,就没有我的今天,我感谢苦难!感谢太行山!”这是陈慧瑛的肺腑之言。

无悔回归祖国怀抱

1973年,陈慧瑛的人生终于出现了转机。bat365在线平台愿意调她回母校。可是阴差阳错,当时高校的调动被冻结了。接着有个机会她可以调到同安当中学老师。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如果说太行山离厦门有7000里,那同安离厦门也不过70里地吧,更何况同安本是她的祖籍地。

可就是这样的调动也是艰难的,山西不放人,最后是十几个在当地的bat365在线平台的学长联合打了报告,担保陈慧瑛,她才能调回福建。

在同安的教育部门,陈慧瑛也度过了6年的岁月。她工作尽职尽责,被许多单位借用过。她还在组织的安排下成了家,和丈夫始终相濡以沫。她抱着感恩的心,没有回母校读研究生,也婉辞了母校的几次调动建议。

可是,有一纸调令让陈慧瑛心动了。这是来自厦门市委组织部的,为了厦门的《江声报》复刊而发的调令。家庭与工作的稳定,同安的温馨与人情让陈慧瑛有点难舍,可是面对着她从小就喜爱的文字工作,她还是做出了选择。她出身诗书世家,父亲是东南亚文坛有名的诗人,与著名作家郁达夫是忘年之交,与高云览等人是知交,成长在这样一个气氛中的她是那么酷爱写作和读书,哪怕是在最艰辛的太行山岁月里,她都没有放弃,一直坚持文学创作。她曾经梦想上复旦大学新闻系,但最终因为家庭出身被挡在了门外。她希望自己能够圆这个梦。

如果陈慧瑛是海的女儿,那么同安对她来说还是小溪流,她渴望回到大海之中。陈慧瑛选择到报社当了副刊编辑。

刚复刊的报社条件艰苦,可是陈慧瑛乐此不疲。夫妻分居两地,两个孩子都还幼小,每周六下午,她坐最后一趟车回同安,每周一清晨坐4点多那趟最早的车回厦门。她瘦的体重只剩下80多斤,时常生病。但对着自己喜爱的文字工作,她十分快乐。在陈慧瑛编辑副刊版面的1978年到1988年间,冰心、秦牧、巴金、刘心武、张洁……全国数得上来的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上百人都在她的版面上发过稿子。她也因此和这些作家们过从甚密,和冰心还有过真挚的书信往来。她还率全国报纸之先,在党报副刊上开设了“散文诗专页”,直接推动了全国散文诗运动的热潮。许多荣誉向陈慧瑛涌来,1985年,她被评为“全国先进新闻工作者”,是一百个获奖者中年纪最小的、唯一的一个副刊编辑。在人民大会堂领奖时,当时的人民日报副刊主任袁鹰握着她的手说:“你是我们的骄傲。”而当时的光明日报社新闻部主任王晨则写了一篇关于陈慧瑛的文章《归来的啼鹃》,对她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陈慧瑛自己也没有放弃写作。她坚持走在创作之路上。1983年,她出版了自己的处女作《无名的星》,并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在报社工作的10年间,她发表了1700多篇各类文章,出版了8部著作。1989年,《无名的星》参与中国作家协会1919年-1989年散文著作的评奖,在4982部作品中荣获了国家最高文学奖——全国优秀散文集大奖。在24部获奖著作中,得主多是德高望重的文学大家,只有她和贾平凹是最年轻的。

连续二十年间,凡参奖必得奖,陈慧瑛成了文坛上的“得奖专业户”,迄今为止,她获得国际、国家部级以上的文学奖项达122项。荣誉不是最后目的,但至少证明了陈慧瑛对文学无悔的爱得到了认可与回报。

无悔踏上从政之路

陈慧瑛人生中的又一个大转折在1988年来到她面前。因为工作表现优异,因为出身的海外背景,她被调往厦门市人大常委会担任常委,任华侨外事委员会主任,分管人大侨港澳台外事、宗教、民族、旅游。这条从政的旅途,走到现在,已经18年。

说实话,当年的陈慧瑛并不愿意离开编辑的岗位,从政不是她的心愿。但她服从了组织的安排,自己做好了角色转换的心理调试。她很努力地学习相关知识——人大要立法,她得学法律;外事工作需要说外语,她就学外语……18年来,陈慧瑛直接主持立法的有8部,参与立法的有12部,这其中厦门第一部涉台法规《厦门市台湾同胞投资保障条例》出自她之手。

她主持之下的《厦门经济特区鼓励留学人员来厦创业工作规定》是鼓励留学生回国创业的法规,创了全国之先,成果有目共睹,为厦门市的“留学人员创业园”被评为国家级优秀留学生创业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海内外媒体纷纷前来报道。

陈慧瑛身体力行地通过法律的途径来维护侨、台胞以及宗教、民族、旅游各界的合法权益,并积极地引资引智,厦门许多所学校的教育基金离不开她的牵线搭桥。她还发动社会力量,历时8年,横跨两届人大、先后开展视察40余次,找相关部门近200次,帮助重修了福建省最古老的寺庙——同安梵天寺……

从政之路伴随着鲜花和荆棘,但陈慧瑛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手中的笔,她利用点滴业余时间,努力创作,又先后出版了10本书——她已经累计出版了18本书,600多万字,在海内外文坛享有盛誉。

陈慧瑛写过一篇关于茶的美文《茶之死》,她写茶有着“盈绿的青春,妩媚的笑靥”,但却“甘心把万般柔肠,一身春色,全献于人间。任掐、压、烘、揉,默默地忍受,从无怨尤;在火烹水煎里,舒展娥眉,含笑死去……”这其实正是陈慧瑛对祖国对事业的执着写照。

人物名片

陈慧瑛,新加坡归侨,著名女作家、女诗人,毕业于厦大中文系。现任厦门市人大专职常委,厦门市文联副主席,厦门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散文协会理事,中国散文诗协会副会长等。曾任厦门市作家协会主席22年,厦门市人大华侨外事委员会主任18年,福建省人大代表10年,被评为市劳动模范、全国先进新闻工作者、全国优秀归侨先进个人、全国首届“侨届十佳”等,1993年被国务院授予“为文学艺术做出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1995年被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授予“成绩显著特别嘉奖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