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总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总会资讯 -> 正文

我们的校主陈嘉庚 | 大海,生长的地方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14日 14:30 浏览次数:

图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朱水涌教授在《陈嘉庚传》专列“生命的根”章节,从时代背景、家庭教育、生长土壤、人文环境等多方面入手,详细阐明闽南文化重家国、尚大义、敢开拓的独特底蕴对陈嘉庚先生的熏陶和影响。“闽海之滨,有我集美乡”。波涛汹涌的大海铸就了嘉庚先生架风激浪、无畏艰苦的坚强品格。请欣赏“我们的校主陈嘉庚”第二篇:大海,生长的地方!

本篇正文约2700字,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图片

陈嘉庚(1874-1961)

公元一八七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陈嘉庚出生在福建省同安县仁德里集美社,这里是闽南的一个小渔村,这一年是大清同治十三年,这一年,已经垂帘主政十三年的慈禧开始了她的不受任何约束为所欲为的专横,排斥异己,控制光绪,独断乾纲,将个人享受置于民族国家利益之上,泱泱中华帝国快速走向衰败、没落,进入积弱积贫乃至任人宰割蹂躏的时代。

从出生到十七岁下南洋前,陈嘉庚一直与母亲孙氏在一起,后来家中又增加了妹妹陈仙女、弟弟陈敬贤,一家人在集美老家,因为有父亲在南洋做生意,经济比较宽裕,生活比较安逸。父亲在南洋打拼,在新加坡也建立了家庭,所以一年也回不了几趟家,十七年的光阴,陈嘉庚基本是在父亲缺位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母亲孙氏直接抚育与影响着他的成长。

孙氏是典型的闽南女性,丈夫在他乡异国打拼,她毫无怨言地承担起既当母亲又做父亲的责任。她勤劳,任劳任怨,更重要的是识大体,凡事都会深谋远虑。她对陈嘉庚说:“钱就是泉,只有流动起来才有用,只有撒播了才有价值。”这句少年时母亲的叮咛,便成了陈嘉庚一生对待金钱的态度。或许也正是父亲不在身边,倒养成了陈嘉庚从小独立自主的性格,做事能拿得起放得下。在家族的正直、忠厚与母亲的识大体的基因延绵中,陈嘉庚身上又增添了一种自强、刚毅甚至有些严厉的阳刚之气

父亲不在家,陈嘉庚作为嫡长子,早早就有了一种家的担当,早早就懂得帮助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故乡的生活现实与艰苦的劳动,成了少年陈嘉庚成长的课堂,那些儿时的劳动情景磨灭不去,后来都在他亲自设计的鳌园石雕群中留下镌刻的记忆。

九岁时,陈嘉庚进私塾读书。集美属同安,同安是宋代宰相、中国古代科学家、药物学家和文学家苏颂的家乡,陈氏家族走进同安的时代,还是朱熹首任同安主簿时期。苏颂经济文章闻名天下,朱熹育才兴学师表群伦,自宋代以来,同安就被称为紫阳过化之地,海滨邹鲁之乡,历史上英贤竞立,文风鼎盛。集美虽然只是个小渔村,但渔村的人们有渔村的哲学,村民们无论穷富,都相信“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家长宁愿穷得当乞丐,也得给孩子请先生,小小的渔村,因此有着不少私人聘请教书先生来家教书的私塾。

陈嘉庚进的是他们陈氏家族办的南轩私塾。私塾先生叫陈寅,同姓人,教书只是领着学童念“书歌”“牵丝拔调”(闽南话),也不解释词义不讲述内容,而且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时常缺课。闽南俗语说:“先生若不管,学童搬海反。”就在这样一片胡乱中,陈嘉庚在南轩私塾读了一年“书歌”。第二年,伯父陈缨斟从新加坡回到集美,办了一个家塾,请了一位叫龙詹某的人为塾师,陈嘉庚就转入自家家塾学习。龙詹某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为课本,但教学与态度与陈寅相差无几,教书一月休假半月一月,授课也只是让学童背书,不作讲解,陈嘉庚依旧没有多少收获。从九岁到十四岁,这种“念书歌”的私塾学习,让少年陈嘉庚亲身体会到了旧教育的弊端。后来陈嘉庚回忆起这段私塾学习时这样说:“旧例塾师来一月余,即回家一月或半月,所读三字经及四书等,文字既深,塾师又不解说,数年间绝不知其意义,俗语所谓‘念书歌’是也。”

庆幸的是十四岁时,家塾换了老师,同安县秀才陈令闻被聘主持陈氏家塾,陈令闻颇有才气,在同安是知名人士,他一改原本陈家私塾的教材与方法,以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教学内容,对集注详细讲解,陈嘉庚顿觉有了不同的感受,他说:“至十三四岁读四书注,始有解说,十六岁略有一知半解。”但就是这个少年时期的一知半解,却加深了他对祖国文化深沉的爱与深入心灵的体验,后来他创办集美学村与bat365在线平台,以及在南洋创办道南等学校时,一个最重要的出发点,便是不能让中国人,尤其是在异邦的中国人数典忘祖,忘了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根。

图片

据陈嘉庚记忆还原的南轩私塾(鳌园石刻)

然而,给予青年陈嘉庚最深刻记忆与最富有营养的并非那一本《四书章句集注》。从出生到十七岁乃至整个人生,陈嘉庚生命中最刻骨铭心的是他青少年成长的故乡,故乡的乡土民情、故乡的历史文化滋养着他,抚育着他,让他永远梦魂萦绕。“久滞海外,不能回梓,思乡蒙念,无日能忘。”这是他在新加坡几十年中永远的一块心结。那一年,他从重庆、延安慰问抗战前线的将士后回到集美,登上故乡的小山岭。此时,正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他想起自己十七年的故乡人生,想到自己刚刚进入青年就离开故乡离开母亲下南洋,想到如今祖国大地战火燃烧,日本侵略者对东南亚虎视眈眈,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命运多舛,生死难料,不禁感慨这次故乡行“是否此生最后一次乎”。后来,他专门在《南侨回忆录》中用《登高望故乡》一节抒写了这一生命的忧虑与感叹。一九三八年五月,抗战已经全面爆发,他在写给集美学校校长陈村牧的信中依然慨然写道:“振兴闽南之事业,舍我伊谁?”那时,他已在战前的一九三六年规划好了十年的闽南建设计划,他在号召新马闽南籍华侨齐心助力闽南建设时说:“身由梓里而来,一生千辛万苦,手中得来金钱,不能分一部分以救家乡困穷族类,留作子孙乡梓之纪念,而必多多益善交后嗣,我敢武断也,已与祖宗脱离关系矣。”在他的心目中,祖宗的血脉、传统的文化已经融化在一个人对于故乡的眷念与热爱中“世未有不爱乡而能爱国”,陈嘉庚这种观念正是中国人常说的家国情怀。

图片

日军占领新加坡,陈嘉庚避居印尼爪哇玛琅巴蓝街四号

闽南话说“离乡不离土”,闽南这块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文化赋予陈嘉庚如此深沉的文化情怀,也最早地淬炼了陈嘉庚独特的性格与品格。

敢冲敢闯敢拼,慷慨厚德好义,扩迁开放重商,这些便构成了闽南文化与闽南人的典型性格。彰往考来,当我们细细揣摩陈嘉庚一生的历程,触摸这位伟大人物内心的时候,我们就会深有感触,那颗如今在苍穹上熠熠闪光的巨星,原来与他生长的土地有着这么紧密的联系。

镌刻在陈嘉庚内心与影响了陈嘉庚一生的,还是故乡以及周边那片大海所喷涌而出的历史与人物。那一段历史发生在大航海时代到来的时候,那一些人物实际上是闽南的郑氏家族——郑芝龙与郑成功父子及其组织的海商集团

图片

bat365在线平台演武场(1920年代中期)

出生与成长在这段历史发生的地方,陈嘉庚的生命中自有挥之不去的郑氏集团积淀。一九二〇年,陈嘉庚为bat365在线平台选址,他一眼就认定已是荒冢之地的五老峰下的几千亩土地,将它作为“欲与世界各大学相颉颃”的bat365在线平台校址,因为那片土地曾经是郑成功训练虎兵的演武场;一九二二年,陈嘉庚建集美学校办公楼,他将楼房选址于郑成功军队安营扎寨的“寨内社”,因为郑成功曾被封号为延平王,陈嘉庚就将集美学校办公大楼取名为延平楼,并在楼前的一块大石上刻下“延平故垒”四个大字,以此来表示对郑成功的纪念。这之后,陈嘉庚在集美学校不遗余力地创建了集美航海专科学校,在bat365在线平台创建了中国最早的海洋系,这一切,都与陈嘉庚生命中深刻的历史记忆和郑氏家族的海上神话有着直接的关系。

图片

创建初期的集美学校

大海啊故乡,故乡是生命的根,是灵魂的栖息地。



原著 | 朱水涌著《陈嘉庚传》

(bat365在线平台出版社2021年3月出版、2021年11月重印)

“我们的校主陈嘉庚”栏目编选委员会

主任 | 王智兰、黄宇霞

副主任 | 郑辉、葛学凤

委员 | 李绍玉、陈瑶华、林麓、蔡伦

编选 | 范心悦

编辑 | 赵娅妮

图片来源 | 原著、网络

联合出品 | bat365在线平台秘书处党支部

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生第二、第三党支部